小河西同义高跷会:一声锣唤醒 百年狂欢
演出前,演员在化妆。
小河西同义高跷会进京演出。
高跷会所用的锣鼓及道具。
在霸州市胜芳镇小河西,悠悠古韵与热闹欢腾交织。“咚咚锵、咚咚锵……”当铜锣声响起,身着精美戏服的演员们踩着高跷穿梭其中。这场表演就是传承200多年的小河西同义高跷老会。
历史长河中的高跷印记
胜芳镇小河西同义高跷老会创建于道光十四年,源于永清四道堼村,作为备受喜爱的“十二乐”高跷会,从清康熙三十年出现在天津皇会图,到清末至解放初期的黄金时代,会众增多、角色丰富,伴奏形式独具地方特色,从高跷角色上改为平地乐队伴奏。
会头陈海涛介绍:“小河西同义高跷老会在历史上辉煌一时,清末到解放初期,会里人特别多,大家对高跷的热情高涨。在‘十二乐’基础上增加的刘二姐、刘二嘎这些角色,都是老百姓特别喜欢的,给高跷表演增添了不少趣味。”
老物件里的时光密码
深冬,记者来到小河西同义高跷老会的会头聚集地,这里仿佛是一座历史的宝库。
走进老胡同,两个有近百年历史的提盒静静伫立一角。陈海涛轻轻抚摸着提盒,感慨地说:“这提盒见证了高跷会的风风雨雨。以前演出的时候,它可发挥了大作用。”传承60余年的铜锣挂在一旁,陈海涛伸手拿起鼓槌,用力一敲,清脆的锣声瞬间在胡同里回荡,“听,这声音还是这么响亮!这么多年过去了,它的精气神儿一点没减。”
走进屋内,靠墙的两排衣架上,12套五颜六色的戏服,丝绣和珠片全部为手绣,陈海涛说,“这12堂戏服是会里12位核心人物穿的,每一套都有它的故事。”
高跷人的薪火传承
在小河西同义高跷老会的传承中,陈海涛是一位典型代表。
“我7岁时就跟着玩儿高跷。那时候,看着那些演员在高跷上又唱又跳,心里特别羡慕。”陈海涛回忆说,“8岁我开始参加演出,演的是小婴哥。师父手把手地教,我才知道这里的门道真多。”没想到这一“玩”就是二十多年,陈海涛已经学会了近一半的角色,“演出临时缺角儿,我都能顶上。”
赵德刚也是小河西同义高跷老会的活跃分子,如今不再上场,转而走向幕后。“我从12岁就开始踩高跷。”赵德刚笑着说,“后来我收了19个徒弟,现在看着他们表演,就像看到了当年的自己。我两个侄子也在会里,我打心眼儿里高兴。”
还有像王真这样为高跷会提供经济支撑的默默付出的人。王真表示:“高跷会是我们大家的宝贝,我只希望它能一直传承下去。”
传统艺术的时代新声
演出这天,阳光明媚。“咚咚、嚓嚓……”锣鼓声从村口传出,孩子们纷纷跑了出来。
屋内,小婴哥、白杆、傻妈、傻小……演员们各自化着独特妆容、换上戏服。陈海涛一边整理道具,一边叮嘱道:“咱们一定要把高跷会的精气神儿展现出来,让大家看看咱这百年传承的魅力。”
演出开始,一武跷演员执两根木棒炸场,随后众文跷、武跷演员上场“穿胡同”。以武生为首,率众男女老少、生旦净丑载歌载舞。
“踩街”时,高跷队穿行街头巷尾,所到之处热闹非凡。“撂场”的“大场”中,舞队集体边舞边走各种队形,气势恢宏;“小场”里两三人表演,角色间男女对舞,有时边舞边唱,趣味十足。
村民们扶老携幼前来观看。一位老人感慨地说:“高跷会就是我们的年味儿,看着这些孩子在高跷上蹦蹦跳跳,就想起了以前的日子,真好啊!”孩子们兴奋地拍着手,眼睛紧盯着演员们的一举一动。
如今,小河西同义高跷老会成员90余人,年龄跨度从6岁到96岁,且每年都有新生力量加入。
在新时代舞台上,小河西同义高跷老会正以独特的魅力,奏响传承与发展的新声,让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