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国内要闻>详细内容

让社区有温度,让群众得好处

作者:光明日报 来源:中国政府网 发布时间:2022-02-10 15:55:51 浏览次数: 【字体:

社区服务是人民群众家门口的服务,关系民生、连着民心。“十三五”时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各地区各部门将加强城乡社区服务作为抓基层打基础的重大政治任务,改革创新、锐意奋进,推动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日前,《“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印发。《规划》明确,到2025年末,党建引领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更加完善,服务主体和服务业态更加丰富,线上线下服务机制更加融合,精准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社区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人民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更好解决,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2月9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了《规划》的情况。

促使社区服务更适应群众需要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好,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也在不断增长,这对社区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此,民政部副部长王爱文介绍,在服务内容上,《规划》强调为民服务、便民服务、安民服务一体推进。第一是强化为民服务的功能,重点是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等;第二是强化便民服务功能,主要是推进水、电、气等社区公共事业服务事项和各类商业服务事项进社区;第三是强化安民服务功能,主要是强化社区平安、应急能力建设以及社区心理服务供给,支持各类专业组织和机构在村(社区)开展心理服务。

“在服务方式和主体上,《规划》强调构建多方参与格局、创新服务模式。在服务主体上,强调充分调动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和社会慈善资源等社会力量,引导市场力量,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构建多方参与格局。在服务方式上,强调公共服务、市场服务、居民互助服务均衡发展。在服务模式上,强调完善服务统筹、即时响应等机制,健全群众对社区服务的满意调查评估制度,促使社区服务更精准地适应群众需要。”王爱文说。

王爱文表示,在服务保障上,《规划》强调要采取经费、政策、人才和信息化措施,“在经费保障上,要按规定落实政府经费安排,集体经济收入的一部分要用于社区服务和建设,确保村(社区)组织有钱为民办事,有条件为民办事;在优惠政策上,要落实城乡社区服务税收、公用事业收费、用工保险和社会组织登记等优惠政策;在人才建设上,明确实施社区人才队伍建设行动计划,选优配强社区工作者队伍,鼓励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到村和社区就业和创业,也鼓励大学生们到社区见习;在信息支撑上,注重运用数字技术为社区赋能减负,促进社区家庭联动智慧服务生活圈发展”。

打造群众身边文化圈

当前,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打造群众身边文化圈的呼声越来越高。如何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融入群众日常生活?

对此,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司长李宏介绍,文旅部加快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不断加大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通过扎实推动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全国建立了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超过57万个,基本实现全覆盖。全国约有94%的县(市、区)建立了文化馆的总分馆制,93%的县(市、区)建立了图书馆的总分馆制。同时,全国省市县三级普遍制定实施标准或者服务目录,确保城乡居民都能享受读书看报、展览展示、文艺演出等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借助各级公共文化云等数字化服务,城乡群众能够同步欣赏到文艺展演、专题讲座、艺术慕课等优质的公共数字产品。”李宏介绍。

“下一步,我们将深化公共文化领域改革,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统筹加强公共文化设施软硬件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扩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在设施布局方面,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建办各类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把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设施体量做大、网络织密;在服务优化方面,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与博物馆、美术馆、非遗展示馆等合作,提高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综合效益。在产品供给方面,加快推进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便利性、可及性。”李宏说。

补齐城乡社区服务短板

社区只有植入有效的服务,才能温暖群众、凝聚人心。对此,《规划》明确,要“增加服务供给,补齐服务短板,创新服务机制”。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司长欧晓理介绍,第一是补齐公益性、基础性社区服务短板。“‘十四五’时期,特别要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社区养老服务和普惠托育服务,扩大群众家门口的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供给。”欧晓理说。

欧晓理介绍,第二是发展高品质生活服务。要积极发展社区教育、健康、文化、体育、维修、助餐、零售、美容美发等社区服务,构建24小时生活链和15分钟生活圈,“要做到这一点,很关键的就是要有一大批从事社区服务的专业化企业,让每一个细分的领域、每一个生活细节、每一个日常难题都能找到专业的市场主体来承接,形成‘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和‘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相互配套、相得益彰的社区产业生态”。

“第三是关注特殊困难人群的日常需求,大力发展社区助餐、助洁、助浴、助医等服务。”欧晓理特别强调了“助餐服务”,表示“这是老年人、残疾人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一定要保障好”。他说:“不能让城里老年人在互联网时代成为‘需求孤岛’,也不能让农村老年人八九十岁高龄还要自己劈柴做饭。我们要力争在未来五年内,大城市老年助餐服务逐步覆盖80%以上的社区,特殊困难老年人月探访率能达到100%”。(记者 任欢)

【打印正文】 【关闭正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