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媒体聚集>详细内容

风雨四十载 赤诚文博心——记霸州市华夏民间收藏馆馆长王桐

作者:廊坊日报 来源:廊坊日报 发布时间:2020-10-23 10:37:14 浏览次数: 【字体:

2020年廊坊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刚刚闭幕,作为此次旅发大会的参观景点之一,霸州市华夏民间收藏馆得到众多参观者的关注。馆长王桐,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从事文物管理工作,2008年霸州市筹建博物馆时,他负责博物馆大纲的撰写以及文物征集、展陈设计等工作。馆内一砖一瓦,每个展台,每件展品,无不倾注着他的心血。

王桐出生在霸州市南孟镇一户普通农家。从小他就对历史感兴趣,逐渐喜欢上收藏。那时候,家中经济紧张,十几岁的孩子手里难有闲钱,王桐几乎是把所有钱都省下来,花在了收购心仪的老物件上。时间长了,有古玩收藏圈里的老前辈看他聪颖好学,也乐得加以指点,王桐平时在古玩市场又跑得勤,几年下来,理论结合实践,他积累了丰富的相关专业知识。

1981年,王桐进入霸州市文物管理所工作。有人说“考古考古,就是挖土”,野外考古风里来雨里去,又脏又累,发掘过程中经常要跟千百年前的尸骨“打交道”,稍不留神还会遭遇突发坍塌等风险。在常人眼中,文物管理所的工作是个“苦差事”,王桐却干得如鱼得水。对他而言,每一次现场发掘都像进行一场历史的回溯,重现这片土地上曾发生的故事,破译出一串串密码。

2007年,霸州筹建霸州市华夏民间收藏馆。“从事文物工作多年,最大的愿望就是给当地老百姓建一座像样的博物馆。”时任霸州市文物管理所所长的王桐深感重任在肩。那段时间,他一边写博物馆大纲,一边四处征集文物,谋划布展事宜。有一次,他布展忙到深夜,困得不行,窝在展厅一个空纸箱里睡着了。醒过来时,因为蜷缩太久,血液循环不畅,半天腿都没有知觉。几个同事赶紧帮他按摩,揉了半天才缓过来。

文物保护工作不好做,在文物征集乃至勘探调查工作中,时常会遭遇群众的不理解。霸州市东杨庄乡苑口村位于大清河畔,有一块康熙年间敕赐的“永济桥”碑,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考古价值。鉴于其价值和当时在该村的保护情况,王桐曾向村民建议,可以由文物管理所或博物馆将此碑妥善保存,但被拒绝。2012年,眼看再有几天就过年了,“永济桥”碑一夜之间不翼而飞。收到消息后,王桐急得寝食难安,他和同事们与公安机关合作,发布悬赏令紧急寻找线索。不久,有线索显示,“永济桥”碑被盗窃至保定市博野县,王桐与同事冒着严寒第一时间赶到。经过几番周折得知,该碑已经被埋藏在地下。盗窃者极狡猾,埋一层土,泼一次水,一层层厚且坚硬的冻土设置出一道屏障。一刻见不到碑,悬着的心就一刻不能放松,王桐和同事康健、单国辉拎起铁锨和镐就开始刨。寒冬腊月,每个人都折腾出一身汗,手上磨出血泡,血泡又被磨破……后来,他们在当地雇了一台挖掘机,双方配合,终于把“永济桥”碑挖了出来。直到今天,他说起此事还忍不住落泪:“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必须找回来。”

如今,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出游人群把博物馆列入游览计划,这对于博物馆的发展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如果说考古的任务是调查、发掘、研究,那博物馆的主要职能就在于宣传、教育及保护、研究。博物馆要讲好文物故事,让普通人看得懂文物,进而从中感受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养分,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达到公共教育的目的。”王桐说,近年来,他们一方面致力于继续丰富馆藏文物资源,探索利用智能语音讲解、VR虚拟现实、文物3D扫描等技术手段使展览形式更生动灵活,另一方面不断加强与各地博物馆的交流合作,让文物资源真正转起来、动起来,发挥出更大的社会价值。

一座博物馆往往浓缩着一方土地的文化传统、风俗特色乃至精神密码。王桐说:“当人们走进这座博物馆的时候,能真切感受到这片热土曾承载了怎样热气腾腾的生活,经历过哪些历史烟云的洗礼,又沉淀出了如何绚烂而璀璨的文明,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打印正文】 【关闭正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