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图片新闻>详细内容

廊坊文化志愿者 王晟:守护文化薪火 共筑传承之梦

作者: 张泰源 来源:廊坊都市报 发布时间:2024-10-23 13:47:54 浏览次数: 【字体:

08bafb09090e4b49a9d96775c05a2b42.jpg

图为王晟(右)正在拜访民俗文化传承人。

“廊坊,这座位于京畿之地的城市,不仅拥有着现代都市的繁华,更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全市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8名、省级84名,先后命名六批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共319名……”在位于广阳区宫廷忆述小镇的汉艺坊非遗展示馆内,文化志愿者王晟向游客介绍廊坊传统文化的时代变迁。

51岁的王晟是霸州市胜芳镇东风小学数学老师。从2008年开始,他利用闲暇时间对当地花会、灯会等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出42万字的文字资料,为专家学者研究廊坊传统民俗文化提供了珍贵素材,帮助当地多个花会申遗成功。

受家庭熏陶,王晟自幼喜爱传统文化,母亲擅长国画,在绘画时常常给他讲述民俗故事。王晟说起民俗文化滔滔不绝:“有的艺人改行,缺少年轻人传承,胜芳部分民俗文化陆续消失。胜芳民间文化面临的问题是全国大部分地区民间文化现状的一个缩影。”王晟永远忘不了的,是2007年探访的70多岁的当地夯歌老人赵永贵。

老人会唱多段当地民歌,还会花会里高跷会的唱段。当时,由于未带录音工具,他和老人约定下次见面。工作繁忙,一拖半年,老师傅已经到了肝癌晚期,优美曲调成为绝响。

赵永贵的离世给王晟留下深深的遗憾。为了不让悲剧再次上演,王晟决定不遗余力搜集整理廊坊传统民俗文化,进行力所能及的抢救和保护。他利用周末和假期,带上笔记本和录音设备,走街串巷、拜访民俗文化传承人。

“作为胜芳人,对胜芳的民间文化进行深入系统的文化调查,我们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有责任、有义务来做这些事情。”王晟说,在他眼里,一项项传统民俗文化就像一颗颗珍珠,他要做的就是把散落各地的珍珠串起来。

除了对民俗文化记录和整理,王晟还鼓励身边的青少年身体力行传承民俗文化。在王晟的帮助下,已经有46名小学生加入胜芳镇跨鼓老会,孩子们利用周末时间学习钹舞和敲鼓。王晟说:“廊坊有很多民俗项目,如钹舞、敲鼓、武术等,让青少年学习和传承这些项目是对民俗文化最有力的保护。让我欣慰的是,孩子们学习这些民俗项目的兴趣很浓厚、学习劲头也很大。”王晟还把调研心得和学生们一起分享,他在班里开设“读书会”“第二课堂”等活动,鼓励孩子们多读书多学习。此外,王晟曾对胜芳镇多位90岁以上老人进行走访,撰写了22万字日伪时期胜芳镇底层民众生活的口述史,成为学者研究胜芳镇历史的珍贵史料。

因王晟的努力,很多专家学者开始关注胜芳民俗、关注廊坊传统文化。在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项阳眼里,王晟已经是研究廊坊传统民俗文化的半个专家。项阳说:“王晟搜集整理的珍贵资料对学者研究廊坊传统民俗文化帮助很大,我的学生经常去他那里查找资料。”

王晟对廊坊传统民俗文化的执着守护,感动了身边很多人,一些文学爱好者、企业老板等自发组成志愿者团队,参与到对廊坊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王晟说:“我希望通过记录传统文化的来龙去脉,激发和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同时号召更多人保护和传承传统民俗文化。”

近年来,王晟和团队成员积极参与非遗进校园活动,解决了胜芳镇很多百年老会的传承问题。从2021年4月开始,王晟和胜芳镇文化站合作,在胜芳镇举办非遗体验班,还拍摄了很多当地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的短视频,借助网络传播,让更多人看到家乡的历史和文化。

王晟表示,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杰出的代表符号,它是中华民族的“脐带血”,深深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保护好非遗也就保护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

记者手记:

守护时光里的璀璨

结束采访时,我问王晟,是什么支撑着他一路走来。他笑了笑,眼神中满是温暖:“是那份对故乡的眷恋,对文化的热爱,更是对未来的期待。我希望有一天,当我们回首往事时,能够自豪地说,我曾经为守护这份文化遗产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走出非遗展示馆,阳光正好,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想,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它可以跨越时空,连接人心,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而像王晟这样的非遗守护者,则是这条路上最亮丽的风景线,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什么是真正的文化自信,什么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打印正文】 【关闭正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