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影探非遗丨确认过眼神 是被胜芳花灯轻松拿捏的人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唐寅诗句中的美妙画面,在霸州市胜芳镇的节日里照进了现实。
每逢佳节,胜芳镇都会举行盛大的灯会,街头巷尾华灯璀璨,流光溢彩。
胜芳花灯作品。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张航 摄
据明代地方志记载,胜芳灯会于明代中期流行,至清中后期鼎盛,闻名于华北。2008年,胜芳灯会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说到胜芳灯会,就不得不说一说灯会上的点睛之笔——胜芳花灯。胜芳花灯历史源远流长,堪称“骨架花灯”一绝,它分传统花灯和现代花灯。传统花灯是胜芳花灯的精髓,每盏花灯全凭手工扎制不使用任何金属材料,制作工艺繁杂精妙,从选材到成型,每一步都暗藏玄机。
霸州市胜芳灯会街头巷尾华灯璀璨。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张航 摄
传统花灯以芦苇秆为骨架,以苇篾、竹篾、纸捻儿、油浸纸、绸缎为材料,经过扎、糊、画、亮四道工序,最后靠蜡烛烘烤成型。不拧不折,全凭手感。
“这做花灯啊,讲究的就是个巧劲儿和耐心。就说这扎骨架,芦苇秆和竹篾得选好,软硬度要适中,手上的劲儿得匀。糊纸的时候也不能急,纸要糊得平展,不能有褶子,不然画上的图案就不好看了。咱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每一步都含糊不得,得用心去做,做出来的花灯才有魂。”牛俊启边说边用粗糙的双手熟练地摆弄着竹条,弯曲、穿插、固定,一套动作行云流水,不多时,花灯的雏形便已显现。
霸州市胜芳灯会。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张航 摄
在过去,花灯是古镇节日里的欢乐象征,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漫步在大街小巷,处处张灯结彩,温馨与欢乐弥漫在空气中,点燃了阖家团圆的温馨氛围。正如欧阳修笔下所描绘的“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彼时的胜芳花灯,将古镇的夜晚装点得如梦幻般绚丽。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胜芳花灯也紧跟时代脚步,不断发展变化。造型上胜芳花灯紧跟当下流行的审美趋势,以利落线条勾勒轮廓,赋予花灯简洁时尚感。在色彩运用上,不仅保留传统喜庆色调,还大胆引入莫兰迪色系等低饱和度色彩,营造出高级雅致的视觉效果。同时,将动漫、游戏中的热门形象融入花灯创作,吸引年轻群体目光。
胜芳花灯作品。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张航 摄
“发展才能让花灯走得更远,在制作材料上,除纸、竹这些传统用料,金属、塑料等新材料也被广泛采用,同时还引入声控、光控技术,增添花灯的互动性。”牛俊启介绍道。
为传承技艺,牛俊启积极投身于“非遗进校园”活动。他带着亲手制作的花灯走进校园,孩子们好奇的目光纷纷聚焦在这些精美绝伦的作品上。在课堂上,他亲自示范花灯制作流程,手把手地教孩子们如何选材、扎骨架、绘图上色。“孩子们,看这竹条怎么弯,轻一点,对,就是这样。”他耐心的指导声在教室里回荡。
胜芳花灯作品。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张航 摄
孩子们从生疏到熟练,逐渐领略到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手中诞生的一盏盏小花灯,虽略显稚嫩,却满含着对文化的热爱与传承的希望之火。牛俊启看着孩子们专注的神情,欣慰地笑了,“非遗有了这些娃娃们,就有了未来,咱这胜芳花灯就能一直亮下去咯!”
胜芳花灯作品。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张航 摄
牛俊启用自己的坚守与付出,在时代浪潮中为胜芳花灯辟出一条传承之路,让这古老的技艺在校园里生根发芽,延续着民俗文化与工匠精神交织的绚烂华章。
花灯闪烁,宛如熠熠星辰,不仅照亮了古镇的悠悠岁月,更成为地域文化中浓墨重彩的独特符号。而牛俊启,这位朴实憨厚的手艺人,便是这花灯传承之路上的掌灯者,用一生的执着与热爱,守护着胜芳花灯的璀璨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