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岳峰接受经济日报专访:打造创新之城、魅力之城、未来之城(二)
记者:请谈谈雄安新区打造新时代的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的做法与进展。
倪岳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各领域改革开放前沿政策措施和具有前瞻性的创新试点示范项目在雄安落地”。我们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建设雄安新区,创造“雄安质量”,必须把科技创新作为雄安新区高质量建设和发展的根本,着力增强雄安新区创新发展能力,积极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一是依托疏解央企打造创新链条。以中国星网等央企为龙头,成立运行中国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创新联盟,形成雄安第一个创新主链条,正在吸引聚集上下游企业,构筑以雄安新区为牵引、全省各地协作配套的雁阵发展格局。同时,积极优化创新生态,建设雄安高新区、雄安中关村科技园等平台,引进和落地了一批企业。二是创新举办未来之城场景汇。探索建立科技成果权威性评价、竞争性评价和成果转化竞价机制,通过开展创新成果展示、竞赛评比、技术交易、资本对接等活动,促进供、需、支撑多方竞合,推动科技成果在雄安孵化转化产业化。在去年首届场景汇上,圆满完成10项大赛28个赛道决赛,涌现出“北斗+室分”等一批原创性、首创性领先技术。三是吸引和积聚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出台和落实“雄才十六条”及15项配套政策,设立人才专项资金和科创基金,累计发放雄才卡1.4万多张,吸引一批领军人才项目落地。开展系列“雄安行”活动,百余位院士、千余名中关村企业家、数万名首都大学生到雄安交流,雄安创新的氛围越来越浓,一大批创业者、奋斗者来到雄安,扎根雄安。我们将围绕加强雄安新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继续深化疏解央企、疏解高校协同创新,精心办好第二届未来之城场景汇,丰富拓展“雄安行”活动,广泛吸引、聚集国内外力量和资本参与雄安新区建设与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把雄安新区建设成为创新之城、魅力之城、未来之城。
记者: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进展情况怎样?如何进一步巩固成果?
倪岳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必须统筹谋划,扎实推进”。我们深切感到,良好生态环境是雄安新区的重要价值体现,必须认真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城水林田淀系统治理,切实保护好白洋淀这个“华北之肾”,把雄安新区建设成为绿色发展城市典范。一是强化全流域协同治理。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施治,夯实流域内各县(市、区)责任,健全上下游、左右岸协同治理机制,一体推进补水、治污、防洪,深入抓好清淤疏浚、百淀连通等工程,白洋淀水质稳定保持在地表水Ⅲ类。二是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划定9个鸟类重要栖息地,落实封控措施,白洋淀野生鸟类达到295种,较雄安新区设立前增加89种,曾一度被认为在中国绝迹的彩鹮组团现身,“候鸟天堂”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好画卷。三是筑牢绿色生态安全屏障。抓好“千年秀林”建设和管护,森林覆盖率由新区设立前的11%提高到35%,悦容、金湖等公园建成开放,3公里进森林、1公里进林带、300米进公园正在变为现实,交通不堵车、林荫停车场、小型足球场等“妙不可言”“心向往之”的场景不断丰富。我们将坚持绿色化、低碳化发展,正确处理城与淀、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巩固拓展白洋淀环境治理成果,提升雄安新区起步区防洪能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设绿色、森林、智慧、水城一体的新区。
记者:雄安新区机构职能调整备受关注,请谈一谈此次调整对推动新区向城市管理体制转变的意义及下一步做法。
倪岳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优化健全雄安新区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分阶段、分步骤、稳妥有序推动新区向城市管理体制转变”。河北认真贯彻党中央部署要求,围绕构建一套符合改革方向和建设需要、具有前瞻性的管理体制,调整加强新区机构职能体系,充分赋予雄安新区发展自主权。2024年12月28日,调整后的新区各部门和片区管委会正式挂牌运行。通过这次调整,雄安新区向城市管理体制转变迈出了坚实一步,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提供了坚强保障。一是科学设置机构职能。坚持大部门、扁平化、精简高效,全面加强教育医疗事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行政审批和城市治理等方面的机构职能,共设21个工作部门、4个片区管委会,推动实现“雄安事雄安办”。二是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贴民生所需,调整加强容东、容西、昝岗、启动区4个片区管委会机构职能,实行“新区—片区”两级管理和“新区—片区—社区”三级服务,推动为民服务类审批事项直接通过社区办理。三是积极创新城市运营管理模式。总结雄安集团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做法经验,打造新型城市运营服务商,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探索实行市场化城市运营管理有效路径,切实提高管理效益。我们将坚持优化协同高效原则,推动管理层级架构、机构编制资源配置、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城市运营管理模式等方面创新,推进机构、职能、人员全面融合,更好地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