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州中国自行车博物馆:穿越百年,骑行悠悠
自十八世纪以来,自行车的小小车轮已滚过200余年。在我国,这种轻型代步工具,曾引领了几代人的消费时尚,造就了自行车制造业的辉煌,在近年燃起共享经济的烽烟。自行车不仅见证了世界机械制造业的起步与发展,也承载着人们昔日的梦想与回忆。
文博名片
展 馆:
霸州中国自行车博物馆
所在地:
河北省霸州市华夏民间收藏馆4楼
特 色:
世界自行车发展史文物陈列
霸州中国自行车博物馆
霸州中国自行车博物馆馆藏时间跨度大、品类齐全、品相完整,堪称一部自行车百科全书。
自上世纪70年代至今,津冀地区已形成了大规模、专业化的自行车产业,我国唯一一座经国务院审批建立的自行车博物馆恰是坐落于河北霸州。这座“霸州中国自行车博物馆”是霸州华夏民间收藏馆的特色展馆之一,也是目前国内藏品最多、种类最全、世界最大的自行车展馆。
霸州中国自行车博物馆收藏着500余辆自行车,涵盖了中国、英国、日本、德国、荷兰等20个国家的不同年代藏品。
博物馆主要分为自行车史话厅、自行车运动厅、国际藏品区、国内藏品区、综合厅、自行车王国的故事厅等展区。在博物馆专门开辟的一角放映室里,循环播放的影片《自行车王国》记录了上世纪80年代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人独特的自行车文化。
在当年的玉林,没有什么是自行车不能运输的。年轻妈妈一边哺乳一边单手骑车;几辆车保持间距,前后一字排开,能合力运输十几米长的竹排脚手架;70岁的老人可以载着十几个水缸从颠簸坎坷的泥土路轻松下坡;热闹的市场上,一个个大衣柜直接架放在自行车后座上展示,顾客一旦选中,立刻骑送到家!
玉林人的车上奇观无法在今日复制,但关于生活图景的影像,足以唤醒国人对于那个年代的记忆。
自行车铺陈开一段漫长而有趣的历史
“霸州中国自行车博物馆”的展示由世界自行车史开场,在这里,从木制车起,奇异怪诞的车型铺陈开一段漫长而有趣的历史,让人为这种今日的平凡工具心生赞叹。
世界上第一辆自行车诞生在1790年的法国。西夫拉克伯爵突发奇想:“把四轮马车纵向切掉一半,4个轮子变成前后两个车轮,街道就不会这样拥挤了。”于是,他做了一辆车,前后两个木轮,中间连着横梁,上面安上板凳。这辆车没有传动链条和转向装置,骑行时要靠双脚踩地前行,需要拐弯时,还要下车调整好方向,使用非常麻烦。因此,这辆木轮车也被当时的人称为“伯爵的玩具”。
在欧洲的自行车诞生前,中国已有了研制“成功”的记述。清康熙年间,黄履庄所著的《清朝野史大观》中记有“所制双轮小车,一轮长三尺余,约可坐一人。不须推挽,能自行。行时,以手挽轴旁曲拐,则复行如初,随住随挽,日行80里”。然而,中国的自行车只留存在这本野史记载中,并没有留下实物或其他证据,不然,世界上最早的自行车就诞生在我国了。
在有据可循的史料中,对自行车最早的构想还是来自于达·芬奇这位史上最强“斜杠”青年,他在1492年就绘制了自行车的草图。这一设计要比“伯爵的玩具”先进得多,直到1867年,法国人米少克斯才与他不谋而合,设计出了前轮驱动的自行车。
在此之前,法国还出现了三轮自行车,三轮车的两个前轮巨大,想骑车要先考“驾照”,培训上岗。这辆车上去容易下来难,骑行者甚至要抱住大树才能爬下车来。
现代自行车的真正雏形出现在1883年,英国机械师斯塔利重新改造了自行车结构,他给自行车装上了前叉和车闸,采用了钢管制成的车架,还首次使用了橡胶轮胎。斯塔利还改制了许多生产自行车部件使用的机床,让大规模生产和推广使用成为可能,他也因此成为“自行车之父”。
1888年,爱尔兰的一位名叫邓禄普的兽医在给黄牛治疗胃胀气时得到启发。他把花园浇水的橡胶管弯成圆形,打足了气裹在车轮上,自行车跑出了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舒适感,世界上第一条充气轮胎就这样诞生了。邓禄普还为他的技术发明抢注了专利,开始转行做自行车生意。这种装有充气式橡胶轮胎的自行车,最初的广告语便是“向颠簸说再见”。
此后的数百年,众多发明家为提高自行车性能努力着,铁质车轮骨架、传动链条、滑动钢珠、充气轮胎……无数次零部件的细节更新,才有了今天轻便快捷的自行车。
产于英国的“白金人”
馆内陈列的众多世界精品自行车中,最为名贵的是1910年产于英国的“白金人”。当时的“白金人”只生产了100辆,中国拥有大约10辆。
历经百年,馆内的这辆“白金人”,成为全世界仅存的孤品。曾经有位英国收藏家想用一辆劳斯莱斯与车主王明玺交换这辆自行车,最终被他拒绝。如今,百岁高龄的“白金人”安稳地停放在博物馆内,保存完好,还因通体镀银,散发着崭新的光泽,展示着那个时代开启的先进生产力。
溥仪骑行过的德国蓝牌自行车
末代皇帝溥仪的自行车也被收藏在此,这是一辆1921年生产的德国蓝牌自行车。溥仪是自行车爱好者,他曾在自传中写道:“我学会了骑自行车,下令把宫门的门槛一律锯掉,这样能出入无阻地到处骑……”溥仪命人购买过不下20辆各国品牌的自行车,算得上是中国自行车收藏界的鼻祖,而乾隆皇帝曾吟诗赏花的绛雪轩,变成了他的自行车库。这位年轻皇帝还带动了紫禁城内的骑行“风潮”。皇后婉容、公主格格们和年少的伴读都来陪他骑车,就连当时的端康太妃也得了一辆改装后的小三轮车,“围着永和宫的大铜缸兜圈子”。
仅存的一辆“飞鸽”自行车样品
说起国产自行车,国人几乎都叫得出飞鸽、红旗、永久、凤凰四大品牌。如今,这四种品牌的重要车型,在博物馆内都能找到。新中国成立后,天津自行车厂开始生产“中”字牌自行车。1950年,在“造中国第一代坚固、耐用、美观、轻快的自行车”的活动中,10辆结实、轻快、美观的样品车诞生了,为了突出其轻快的优点,这种车被命名为“飞鸽”。10辆样品车中仅存的一辆,如今也被陈列在博物馆中。物资匮乏的年代,一辆自行车还是“体面”的象征。馆藏的凤凰18型锰钢自行车是凤凰牌中最好的车,上世纪80年代,如果结婚时陪嫁一辆这样的自行车,不亚于拥有现在的奔驰、宝马。
博物馆存放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家喻户晓的红旗牌自行车
自行车博物馆馆藏基本来自于自行车收藏家王明玺。2007年,一次偶然机会,我看到中央电视台的一期节目,王明玺原先在北京的车库即将拆迁,500余辆自行车无处存放,他在节目中呼吁为藏品找个“新家”。
当时,博物馆刚落成不久,正逢藏品匮乏,有大片空间还未作陈设,完全可以开辟一片独立的自行车展区。我们立即向霸州市政府汇报情况,领导十分支持,当夜就与王明玺取得了联系。两下相商,一拍即合。
在此后多年交往中,我们了解到,王老的自行车收藏史从1954年就开始了。那年,他花了480元巨款买回一辆英国产“凤头”牌自行车。此后50多年,不管什么车,只要他看中,准会软磨硬泡“骑”回家中。
王老有“三绝”:一是收藏自行车数量极多;二是作为一位老八级钳工,再旧再破的车,经他手便能整旧如新;三是他不仅收藏,也做研究,说起自行车理论一套接一套。这“三绝”让王老成为著名自行车大玩家。
王明玺最大的心愿是同国内外收藏家合作,在国内建一个自行车博物馆,现在他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在接纳了500余辆自行车藏品后,我们还筹划了丰富内容,加入自行车文化的影像展示。著名摄影家王文澜的摄影作品成为我们的不二选择,馆内陈设的照片多来自于他的《自行车的日子》摄影集,这些照片展示了自行车与生活的联结。它们证明了,自行车不是冰冷的工具,并且已形成了带有温情的骑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