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会卷 | 小车会:杜岗小车调(二)
道光二十五年(1845 年),杜岗乡绅财主王洪联合艺友创办“三庆和”科班,以老调、河北梆子为主要坐科授受内容。闲暇之余,王洪等人尝试对本村小车会的唱腔做一番开发、改造,将这种曲牌表演糅入本村小车、旱船、皇杠、龙灯等花会艺术表演形式,改编、加工成《扫松》、《三娘教子》、《婆媳和》等,一般可由两三个人就能完成的戏种开始传播开来。此后十余年间,王洪病故, “三庆和”随之解体。王洪之子王万吉旋在杜岗创办了新“三庆和”,时称“小三庆”,以区别于其父创办的旧“三庆和”。“小三庆”的艺人们继续对小车调进行改造、加工,依托小车调原有曲牌,融和本村旱船、皇杠、龙灯等花会表演特色,借鉴、吸收、改造、融和当时风行的部分丝弦、老调唱腔,一步步将这个由两三个人演唱的小戏种,逐步发展成可容几十人同场演出的大型戏剧形式,杜岗小车调这一真正土生土长的剧种得以确立。
蔡栋森·摄
在此后的历史发展中,杜岗小车调剧团的艺人们,根据这一剧种的唱腔、对白、服装、表演等特色,先后创作、改编了《巧奇冤》、《贫女泪》、《柳树景》、《双冤记》、《松林错》、《烈女悲》、《花园配》、《送瑞红》、《咬脐郎打围》、《大四景》、《刘胡兰》等十多出大戏,每年定期于年节,或应邀至外地演出。
杜岗小车调属于板腔体戏剧,但其艺术特色在于它独具“九腔十八调”、 “十三道大辙”和“正八板”、 “反八板”。
蔡利·摄
“九腔”指:头行板、大四景、对四景、男水浒、女水浒(虎)、男青杨、女青扬、水波花、苦板。
“十八调”指:大四景、对四景、男水浒(虎)、女水浒、男青杨、女青杨、男二板、女二板、头行板、桂枝香、锁南枝、反招二板、楼上楼、水婆花正板、茉莉花、倒推、增板、心三切。这“十八调”中,反招二板是其他板腔体戏剧中罕用的。
“十三道大辙”包括:一七、敲敲、曲元、公声、天生、扒沙、该来、江杨、甫苏、功条、大阴晨、小阴晨等。
杜岗小车调开始只有生旦二角,后逐渐增成生、旦、净、丑诸行,伴奏乐器也增加到二胡、大嗡子、笛、笙、底鼓、小鼓、大锣、小锣、小镲、板、梆子等。
杜岗小车调的小开门与现存京剧、河北梆子、丝弦、老调迥然不同,过门的拖腔很柔润,很圆融,很美。反招二板更是特色独具:唱腔激昂疾紧,音乐韵律滚动衔接针脚细密,一气呵成,情意表达酣畅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