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走进霸州>今日霸州>文化旅游>详细内容

花会卷 | 高跷会:堂二里高跷会(一)

作者:赵发 来源:霸州文化旅游 发布时间:2019-12-23 09:25:23 浏览次数: 【字体:

堂二里的历史上,有三道高跷会,分布在七圣庙(今十一街的办公地址),胡庄中段(原八街办公地址),龙王庙(原五街会址)。历史上各道会都有四五十人参加演练,同时还吸引着孩童兴趣,也叫家长为他们做好矮小的高跷腿子学习,演练开始扶墙学走,慢慢离开倚靠进入演练的行列,家长跟随着乐得合不拢嘴。一道会熏染着周围的文化,为人民带来快乐和文化享受。

高跷会的正式演练者大都是二十多岁以下的青年,必须是体态苗条健康者方能参加演练。他们的基本功主要是登上高跷腿子,做一些难度较大姿式,平时严格演练确保出会表演不出现失误。

一般演练主要是从易到难,开始主要是各种步式,踩上锣鼓点节奏快慢,而后拉场,以片段故事所定的角色为演艺内容。根据故事情节的要求表演出姿式,相互配合动作。演员是男性为主,因为有很多难度很大的动作,适于男性演练,很少甚至没有女性参加,也是被历史的封建枷锁束缚而致。全国解放后,也吸收了不少女性参与演练。每逢年节随会拉街演出,一时也是看着比较新鲜的事情,后来长此以往,百姓也认可了女性演员的演出,她们的出会表演,也引来观众的阵阵喝彩叫好。但是高跷会难度较大的动作还是男性,将表演的绝技融入进故事片段的角色中,奉献给现场围观的父老乡亲。

5877a3ecbb604a4486c11311084c4b03.jpg

李英杰·摄

基本功有:小翻腰、大翻腰、后仰退步、交叉退蹉步、软坐地席、硬坐地席、单劈叉、双劈叉、大劈叉、搬朝天凳、后背腿、前空翻、后空翻,滚翻旋绞腿等十几项硬功动作,都要下很大辛苦的功夫,穿插入故事片段的表演艺术中使用,也考验着表演者基本功的功底如何。

演艺中有“四抖、三扑、一吞”,四抖是抖鱼、抖蝶、抖蜓、抖彩球。三扑是:扑蝶、扑蜓、扑鱼。一吞是吞彩球。此外的演技艺术要靠身段表情来完成,极为重要的是“眼神”,表现人物的情感,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8be18702766649d9811c4afe2ea60b2f.jpg

骑骆驼  邢华棣·摄

打击乐:高跷会的打击乐主要是四面六寸直径的腰挎鼓,四面五寸的镗锣铉。高跷会的锣鼓点激情很高,分为:“快点”、“长三板”、“撇三锣”、“闷鼓点”等,随着演员场面演技的变化而变化,烘托着演员的动态,为演技推向高潮而激发气氛。表演者的神态,集中吸引着围观群众注目。锣鼓点,就是高跷会演艺的精神支柱。

化妆和服饰:勾画脸谱和戏剧一样,根据人物在故事情节中充当的角色而勾画出丑恶善美角色,形态各异,化好妆、穿上行头,在表演场上一露相,一眼就能看出这个角色是故事中的好坏人。高跷会的彩裤与其它戏剧不同的地方,就是彩裤超长,它的裤腿的长度要求必须将高跷腿子掩盖起来,并且要有足够的肥宽松度,不能丝毫影响表演者演技发挥。

“十二乐”的概念:传统的高跷演技远古即有,难以上溯年代。

传说堂二里的高跷会始于明朝期间,那时都是借用高跷的表演得看、得瞧、高人一头、使人注目,根据时代变化,都是把拼在一起的故事片段穿插融入高跷会做为表演的内容。有文唱武打的内容,有笙笛乐器伴奏演唱各剧种的选段,有的手持兵器场上对打,高跷会包含着很多的艺术门类。

明末清初时期,天津“掩骨会”的道士在堂二里七圣庙传播高跷会的演技,调整了高跷会的内容,取消了“文唱武打”,将诙谐夸张的手段充实进高跷会的演艺中,把孝道、廉耻融合为表演的主题。以故事情节为表演手段,二至三人为一故事剧组,形成十二个剧组,归纳成为“十二乐”,这是今天流传的堂二里高跷会的主题。

【打印正文】 【关闭正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