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走进霸州>今日霸州>文化旅游>详细内容

花会卷 | 张各庄花子会、地秧歌(二)

作者: 来源:霸州文化旅游 发布时间:2020-02-04 11:20:02 浏览次数: 【字体:

花子会的音乐伴奏,老辈人用的是“广家伙”,后来才慢慢换成了今天常见的大鼓、镗鼓、大锣、镗锣、大小钹、大小镲、唢呐、笙、长笛、管子,还有几种弦器,大嗡子,板胡什么的。花子会虽然节目杂七杂八,但伴奏的都是那同一拨人,一种一种地慢慢摸,也就久练久熟了。

花子会散伙于一九五六年,周围其他村的花子会差不多也都是在这前后散伙的,且散 了就再没有续办起来。“虽然很热门,但毕竟看上去杂七杂八,乱乱哄哄,破破烂烂的。穷时候,还显不出有多寒碜;新社会再捣毁这些玩意就不太合适了。”

一九九三年前后,东北、西北风格的大秧歌舞风靡霸州城乡,张各庄即时组建起一支四、五十人的秧歌会(队),以老中青女性为主,村里艺娱风气再次为之活跃。但这种大秧歌形式单一,内容单调,时间长了观众难免不倒胃口。于是,主管会头徐俊超又主持筹建起一道经过现代化改良的传统型民间花会———地秧歌。其出演时的阵形一般是:舞队在前,由十六、十八名女性演员纵向排成两列,饰演角色可以变化,但以小姐、少妇、老妇(太婆)、丫环等女性角色为主。舞队的表演内容,有来自借鉴引进、但以自编自创为主,多取材于传统乡民生产、生活场景元素,比如“游春”、“赶庙”、“蒸年糕”、“姑、媳赶集”等等。“上香”、“游春”等勾勒的大致舞蹈情节,以十字步和串八字为基本舞步,即所谓“秧歌步”,彩装画脸,执团扇、红绸及其他道具。“蒸年糕”、“姑媳赶集”、“打场”等纯属自编民族民间舞蹈,乡土气息浓郁;舞者忘身,观者忘己,灵犀相通,互动默契,凸显民间草根艺术魅力。

3e623d9ad6dd4cc08d2bf733b2884eb1.jpg

张各庄地秧歌一般由两部分组成,舞队和杂艺队。两个表演单元珠联璧合,相互扶衬,前后照应,配合老道。舞队后面的杂艺表演才是这道特色民间花会的高值看点。所谓“杂艺”即综艺表演,种类繁多,用于场次替换,充实多种表演形式,且在不断地演化、吸收。杂艺表演主要有“小跑驴”、“小太平(车)、“小旱船”、“傻小子追媳妇”、“锔大缸”、“打麦场”等等。“跑驴”、“太平车”、“旱船”等称“小”,是将传统的各种独体表演形式和内容删繁就简,去粗取精,精心改编,然后融入地秧歌中,使其有机结合,扩充容量,融会通联。“傻小子追媳妇”一般为三个角色:傻小子、丑婆、丑翁。傻小子白鼻丑脸,冲天辫。丑婆执一夸张的长杆大烟袋,铜烟锅,翡翠玉嘴儿。丑翁瓦块帽,长袍带, 肩褡裢,山羊胡,罗圈腿。傻小子要表演各类滑稽舞蹈动作,如大幅蹲跳、膝地疾行等。他要多次瞅冷子混进舞队,骚扰或讨好一个个“美女靓妇”,最后又总被他们又踢又拧,轰出队列。爆出种种笑料,逗引观众开怀。这个傻小子有时还要启唱功,唱些乡野小曲小调、太平歌词、大口莲花落,十不闲,如《光棍哭妻》、《五更》、《小媳妇的十二月》、《锔大缸》、《怕婆子顶灯》之类,但曲旧词新,荤素搭配,土语土腔,听来别有一番情趣。上述词曲,清中叶已在乡间流传,代代相传,今已大部佚失,端村中记忆力超群的寿星老太、老翁反复吟唱,才被记录整理出来。 

【打印正文】 【关闭正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