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会卷 | 扬芬港碌碡会(一)
扬芬港碌碡会(又名“五更会”、“五音五更歌”),成立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据传,碌碡会源于静海县独流镇一带(扬芬港南 18 华里)。明末清初,独流一带因地处九河下梢,地势洼下,这里盛产苇蒲、当地妇女多从事织席编篓副业生产。每当用碌碡轧苇蒲时,由于饥饿和疲劳,她们常常发出痛苦的吟唱,时辰一久,便逐渐形成了颇具地方特色的民间小调《哭五更》。这首小调韵律凄婉、悲愤,歌词形象地再现了当时妇女的悲惨生活: “一更鼓儿多,独流的生活指着织蒲席把日子过,思念奴的命而薄,浑身那衣服破,见不得人哪,急得奴家把脚跺。二更鼓儿多,……”。
后来民间艺人根据《哭五更》的歌词大意改编成了民间歌舞《五更歌》,逐渐发展为“碌碡会”。其《五更歌》讲述的故事梗概是:一位 17 岁的少女,嫁到静海县独流镇老曹家,婆婆是个霸道狠毒的女人,把儿媳当奴隶使唤,逼迫儿媳没白没夜的推碾子(碌碡)轧苇蒲、织席。而嫌儿媳的动作稍有怠慢,就会遭到婆婆侮骂和抽打。其丈夫是个好吃懒做的二流子,不务正业,全家生活的重担全都压在了儿媳的肩上,真是苦不堪言。
碌碡会扮演的人物有:儿媳,青年妇女,相当于戏曲中的青衣;婆婆,相当于戏曲中的丑婆,彩旺;公公,相当于戏曲中的老苍头,老生:丈夫,相当于戏曲中的文丑;小姑,即丈夫的妹妹,相当于戏曲的花旦;钱鞭,身份是邻里群众,相当于戏曲中的龙套。除此以外,还有锯锅匠、傻柱子、老妈子等角色。
表演开始由锣鼓引导,全体演员均以秧歌舞步出场。待场子打开,观众稳定下来后,奏 “踩八板”。演员依次边踏舞步边找到自己在列队中的位置,有时做穿插——“串四门”来变换队形。当音乐一停,儿媳推着碌碡开始领唱《哭五更》。从一更一直唱到五更。在儿媳吟唱的中间,又有小丑插浑打科,用现挂的方法让观众发笑。有横生枝节时,打圆盘,好让儿媳(主角)休息片刻,再接下来唱,众人配唱,这种形式活泼而热烈,具有一定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