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丨铜帮铁底金线河
霸州城南有条六郎堤,顺六郎堤至溢流洼原来有一条河道,曾是杨六郎运粮水道。再早霸州的老人们都跟这条运粮水道叫“铜帮铁底金线河”,这缘于一段故事。
当年杨六郎驻守瓦桥、益津、淤口三关,从公元 999至 1004年五年间,与辽兵几乎是年年开战。三关离东京汴梁路途遥远,而粮草补给要全部由汴梁输运。自开仗以来,一天两天还行,时间一长,储备的粮草就明显不够了,这可犯了兵家大忌。为此杨六郎连给东京写信三封,请示朝廷火速运送粮草到来。可是由于路途遥远,且南北之间水地较多,运粮的车队从东京出发,不但要过黑龙港,还要过文安洼,车运船载的来回倒腾,非常不好走,从汴梁发出的粮草总不能按时运到。这可让作战的将士们吃尽了苦头,军、马得不到充足的给养,怎么有精神上战场驰骋杀敌呢?为此杨六郎多日高挂免战牌,对辽兵的挑衅一忍再忍,可怎么也想不出一条良策。这天,杨六郎骑马走出大营,沿六郎堤向东巡逻,心里想着粮草的事,不知不觉下了六郎堤,来到军营偏东十里远的一处高圪地。杨六郎站在高圪上往东一望,眼前是白茫茫的一片水乡泽国。这一下让他心里豁然开朗起来,杨六郎想:陆地上不好走,为什么不选择走水路呢?!此处直通溢流洼,溢流洼又连接东淀,东淀可直抵京杭大运河,如果粮草从京杭大运河直抵东淀,水运要比陆运方便得多,这个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杨六郎骑马沿溢流洼往西仔细的查看了一下地形,这一看让他多日来的忧虑顿时云消雾散。如果挖一条河道,那么通过溢流洼运来的粮草可直抵军营,岂不又将节省大量人力物力?想到这,杨六郎立刻返回大营,调集兵士,在益津关南十里,沿马蹄撒灰划线,没日没夜地挖起河来。不出半月,一条三丈宽,两千多丈长的河道就挖好了。于是杨六郎写信悉告朝廷:以后运粮,请走水路。
朝廷的运粮队走水道以后,果然速度大大加快了,而且再没耽搁过时间,成船的粮草源源不断地沿东淀至溢流洼运送来了。河道尽头士兵们卸粮运草,一片繁忙,这些粮草就贮存在粮庄(今梁庄),直接供应益津、淤口、瓦桥三关。杨六郎没了后顾之忧,将士们也没了饥饿之苦,城头上的免战牌摘了下来,开始与辽兵接战。将士们士气足了,胜仗接踵而来。当朝皇帝宋真宗大喜,连连嘉奖三军将士。欣喜之余宋真宗好奇的派人问杨六郎采用了什么样的好办法连战连胜。于是杨六郎上奏朝廷,之所以打这么多胜仗,多亏挖了这条运粮河。宋真宗看了杨六郎的奏章后不禁连连称奇,心说是什么样的河助我大宋军队连打胜仗呢?他决定到三关来看看。于是宋真宗率众臣来到了益津关,犒赏三军之后,就去看那条运粮河。来到河边,杨六郎跟宋真宗说,正好这河还没起名字呢,请万岁赐名。宋真宗扭头看了看寇准,说寇爱卿,你看叫什么名字好呢?寇准微微一笑,指着河对皇上说,圣上您看,这还真不是一条普通的河!您瞧这河沿上的泥土是黄色的,河床的泥土是黑色的,简直就是铜帮铁底呀!远远望去,它曲曲弯弯又像一条金线,我看就叫它铜帮铁底金线河吧。宋真宗闻听大悦,说好,就叫铜帮铁底金线河吧。
霸州“铜帮铁底金线河”由此得名。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条河从战争时期的运粮河逐渐演变成了和平时期的一条重要的水上交通要道,春秋之季,河道上常常是帆樯林立,两边的堤上则车马喧阗,曾经一度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