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会卷 | 地秧歌会
地秧歌也称“地蹦子”、“小秧歌”,原属高跷之一种。霸州地秧歌分两种:一种是蹬腿子 (半尺长木腿子)的地蹦子会,演员八人、十二人或十六人,执持长刀、锤、斧、钺、矛、戟、旗等,以扭舞为主,只做一些简单的造型式的动作配合;或有仅执团扇、彩绸、彩绢翩跹起舞。舞蹈风格要欢快热烈,潇洒风趣。
另一种不蹬腿子,由两部分组成:舞队和群丑。这种形式的地秧歌在霸州分布广,数量多;近几年,各村落中组建的东北和西北风味的纯大秧歌舞队,很多在朝着这个方向改良、 改进,使其更接近传统的本土民间花会艺术特色。这种地秧歌的舞队组成常见也为八人、十人、十二人、十六人,根据演出场地的大小决定上场人数;所扮角色,可以是古装人物,也可以是近现代人物,如汉奸、密探、保长、族长、贫女等;演出时成纵向两列,舞步以大秧歌十字步为基本舞步,以保持行演中队列的齐整、和谐。舞者当今都已由清一色的女性充任。群丑跟在舞队后面表演滑稽节目,一般设计成三个角色:老丑婆、老丑翁、傻小子,表现老夫妇急切要在精灵变化成的众仙女中为傻儿子找媳妇、挑媳妇、追媳妇;也有说是在追寻离家出逃的儿媳。这傻小子须一遍一遍趁机混进舞队,一个一个摸、拉、拽、捅、指戳众舞女,又被一个一个舞女啐、踢、拧、捉弄、戏耍,抢到舞队前头,抹抹鼻涕,擦擦眼泪,然后启唱《光棍哭妻》、《光棍歌》、《锔大缸》等乡野小曲、小调、太平年调,大多是旧曲创新词,荤素兼备,以逗得人笑为目的。
地秧歌的伴奏一般用打击乐和吹奏乐,有唱功的要加添弦乐。有些地秧歌还用上了架子鼓、萨克斯管等西洋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