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州花会卷 | 此花不与众花同(上)①
民间花会熔舞蹈、音乐、杂技、戏剧、曲艺等元素于一炉,是底层劳动人民自己创造,自己可自由参与的综艺性草根艺娱组织,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几乎所有的北方汉民族为主体的乡村,在漫长的农耕文明历史时期,它一直是农民最重大、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艺娱活动,对传统民族文化及生活习俗的影响是至为深远的。
民间花会概源出自上古的巫、傩与祭。在《国语·楚语》中记载着上皇先民的巫活动,主要在于祈神、敬神及娱神。巫觋事神,必用歌舞,而傩大多专用于驱疫祛厉,用舞用咒。巫傩皆可视为民间花会的滥觞。商民好鬼,巫傩之风自然盛炽。及周武定鼎,周公制礼,礼秩百神,刊定祀典,巫傩之风稍杀,但余习仍在民间积淀传承,久而久之也渐渐融入祭祀大典,开民间花会继续发展的一条新径。据周礼,古人祭必有尸。宗庙之尸,以子弟为之。天地山川百神之祀,也有用尸。《晋语》载: “晋祀夏郊,以董伯为尸。” 《诗》有“鼓钟送尸,神保聿旧”。祭祀时,沐浴芳兰,鲜衣丽裳,缓节安歌,竽瑟浩倡,偃蹇以象神,婆娑以乐神,都为后世部分民间花会表演内容提供了规模范例。春秋战国时期,花会性质的活动在民间似已盛兴,但渐渐脱离专为巫、傩活动而组织,改为专用于祭祀,尤其是祭神,且主要是春秋两季中的社祭。
至汉初,民间花会的民间性、大众化趋势愈益明朗,不再仅仅专用于敬神享神,也开始用来乐人娱人。《盐铁论》篇载:“富者祈名岳,望山川,椎牛击鼓,戏倡舞像。”宫庭殿房中已有配置倡象人员,即著假面具的从事鱼龙百戏、歌舞调谑者。倡与象人有别,倡事歌舞,象人则主要从事杂耍杂技、鱼龙诸戏。上行下效,民间倡象杂艺也被带动兴盛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