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政务公开>政策解读>详细内容

物流业要既补短板又抓机遇

作者:经济日报 来源:中国政府网 发布时间:2018-12-07 08:46:00 浏览次数: 【字体:

近期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多措并举发展“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体系,确保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国内生产总值比率明显降低,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促进高质量发展。这为推动我国物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路径。

当前,我国已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物流大国和全球最大的物流市场,但我国物流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全球连接能力弱、现代化程度不高;物流成本偏高、质量效益不佳;中高端、体系化、集约式物流服务与供应链服务等发展严重不足,传统的发展方式和运营模式已难以为继。

对此,需审时度势,抓住时代赋予的发展机遇,用好国际国内资源,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应对风险挑战、补足诸多短板,切实推动我国物流业发展由大到强。

我国是全球物流大国。经过30多年的发展,物流业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现代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2013年,我国物流市场规模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2017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到252.8万亿元,铁路货物发送量、铁路货物周转量、公路货运量、港口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快递量均居世界第一,民航货运量居世界第二。在规模快速扩展的同时,我国物流能力、服务科技水平等都有较大提升,产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并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并存、多元主体竞争、多层次服务共生的格局。

但也要看到,我国虽已成为物流大国,但还不是物流强国。我国目前物流绩效不理想,成本高、效率低、集约化水平不高、产业支撑能力不足;诚信、标准、人才、安全、环保等“软实力”也不强,尚不能满足现代物流国际竞争的需要;物流整体市场环境较为严峻,产业间联动发展空间仍然巨大,物流企业经营压力持续加大,收入利润率较低;地方保护、不正当竞争、诚信体系缺失等问题依然存在,资金短缺、人才短缺等问题难以缓解,产业创新驱动的内生机制尚未形成。与此同时,国家支持物流业发展的诸多政策有待落实,一些影响到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尚没有实质性改善。

这些都对我国物流业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

挑战仍在 诸多短板需切实补足

一是物流绩效并不理想。近年来,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有所下降,但总体来看仍然较高。数据显示,2017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为12.1万亿元,同比增长9.2%;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4.6%,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但仍远高于发达国家8%至9%的水平。

物流绩效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突出表现为:物流系统性和综合性不强,运输结构不合理,网络化和组织化程度较低,呈现分散的、各自发展的态势,基础设施的配套性、兼容性较弱,末端网络薄弱;物流基础设施结构性短缺,建设相对滞后,现代化设施比重低,现代化仓储、多式联运转运等设施不足,高效、顺畅、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尚不健全,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物流园区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物流基础设施之间配套不足,不能满足现代物流发展的要求;第三方物流服务功能单一,且市场意识不强,不能满足客户的多方位服务需求,供应链服务发展也不足;在物流信息化、智能化长期发展的战略层面尚未形成体系,整体规划能力低;物流业与制造业、农业、商贸服务、电子商务联动不足,物流速度慢、成本高、渠道不畅、模式陈旧,严重制约了制造业、农业、电子商务等其他相关产业的更好发展。

二是物流业整体创新能力较弱。相比于创新活跃的生产制造环节和交易环节,物流业整体创新严重滞后。物流企业缺乏创新动力,研发投入低,商业模式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滞后,尚未进入“创新驱动”的发展阶段。国内物流企业普遍存在组织惯性现象,对优化升级已有的物流服务体系意愿不强。此外,国内物流企业的创新还面临不少障碍,有来自跨国公司的技术壁垒、资金壁垒、外部资源壁垒、管理壁垒,有来自国内环境对企业的一些政策束缚,还有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比如对原有技术的依赖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物流企业的创新发展。

三是物流业国际化水平较低。主要表现为全球连接能力不强,国际资源整合能力弱,国际竞争力弱,缺乏国际战略通道和战略支点,缺乏全球物流治理能力,滞后于全球化发展进程,物流业国际化能力亟待提升。与高速增长的国际贸易相比,我国物流业尚未形成与之相匹配的全球物流和供应链体系,国际市场份额很低,进出口所需的物流服务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国际跨国物流企业。我国的国际物流企业规模偏小,不仅缺乏规模优势,难以承担大型业务项目,而且附加值低、业务单一,难以形成齐全的物流产业链。麦肯锡的研究表明,美国和德国是全球连接能力最强的国家,中国的全球连接能力只有它们的一半。

四是规范有序的物流市场尚未形成。许多物流企业经营不规范,服务意识淡薄,法律意识不强,诚信体系严重缺乏。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物流市场远未形成。信用体系建设滞后,物流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物流市场的进入与退出以及竞争规则基本上无统一的法律法规可循,对社会性的物流服务缺乏有效的外部约束,不正当市场竞争难以避免。还要看到,跨国物流企业在用地、税收等方面得到一些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享受超国民待遇。

此外,我国现有应急物流保障系统抗风险能力较差,应急能力薄弱;物流人力资源总量和层次均不高,物流从业人员在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技术等级结构等方面均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物流管理体制和治理能力弱、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不完善,等等。

以上这些都是当前物流业发展需要突破的难点问题。

前景可期 面临重大发展机遇

未来10年到20年,将是我国物流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

一方面,我国经济规模与贸易持续增长、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将对物流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未来几十年,我国工业体系将实现较大发展,大宗能源、原材料和主要商品的大规模运输需求依然旺盛。同时,产业结构从“二、三、一”进入到“三、二、一”阶段,产业结构的变化和逐步升级以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将促使“短、小、轻、薄”商品以及小批量、多频次、灵活多变的物流需求快速增加,基于更高时间和空间价值的物流需求会越来越大,综合物流将成为行业发展的方向。

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区域一体化加快发展,也对物流空间分布、效率、获得性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城镇化进程将推动物流活动集中于城市群、城市带、大中小城市和城际间,倒逼城市内、城际间物流效率尽快提升,更好建设功能强大、高效集约的城市物流和配送体系;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及一体化要求将加快区域物流一体化,构建有利于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物流服务体系,网络零售市场的渠道下沉也将对农村和三四线城市及县乡的电子商务物流发展提供更多空间。

与此同时,全球化的纵深发展和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逐步形成,必将推动物流市场深刻调整。全球化推动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日益加深,必然要求中国与世界各国有更好的交通运输、物流、通信、信息等基础设施连接。中国除与发达经济体继续保持密切经贸往来外,与新兴经济体以及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增长将会成为新的亮点,贸易格局的变化将带动国际物流活动发生相应变化。中长期看,我国国际物流将继续较快发展。

还要看到,新技术突破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促进物流业进一步转型升级。交通运输、物流、先进制造、信息网络、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技等领域在孕育新的技术突破,互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将与物流业深度融合,为物流业发展带来更多可能。

物流业需抓住这些难得的发展机遇,趁势而上、有所作为。一是更好适应要素成本上升等现实情况,逐步摆脱当前对“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低效益、低科技含量”传统发展路径的依赖,着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解决好能源、劳动力、土地价格持续上涨,服务价格偏低以及融资环境不佳等现实问题。二是加快发展现代供应链的步伐,推动交通物流企业更深更广地融入全球供给体系。三是加快推动高新技术在物流业的应用,加大物流技术的创新力度,使整个行业呈现出安全、快速、便利、大型化、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多样化、人性化、精细化、绿色化和节能化等时代特征。四是加强物流创新型人才、专业高技能人才以及国际化人才队伍的建设。五是围绕民生领域发力,医药卫生、社会救助、生活用品服务、邮政普遍服务、可追溯食品供应链管理等领域的发展都要求物流业更加服务于民、方便于民,切实保障物流安全。同时还要发挥物流业的更多功能,做好应急物流体系建设。(魏际刚 温明月 李曜坤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打印正文】 【关闭正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