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证合一”怎么“合”?以“减证”推动“简政”
假如开一个餐饮店,要有空调排烟设施、一定水平的卫生人员,相关工作人员要有健康证明。但实际上,要取得这些条件,就必须先把公司成立起来才能有。这在以前,算是困扰企业办证的“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
国家工商总局副局长马正其28日在国新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今年全国实现“多证合一”改革,明确了清理涉企证照事项的范围和要求、继续简化企业准入手续、个体工商户也将纳入改革范围。
国务院审改办负责人吴知论说,一般是获得某项专项业务的许可就必须具备某些条件,而具备某些条件就必须先有一个企业。如果改成工商登记后置审批,就可以先做筹备,满足条件再去申请特殊业务许可。比如在餐饮企业这块,凡是改成后置审批的,相关企业注册登记量明显增长了。
什么是“多证合一”改革?就是将有关涉及市场主体登记、备案等各类证、照,进一步整合到营业执照上,使企业在办理营业执照后即能达到预定可生产经营状态,大幅度缩短企业从筹备开办到进入市场的时间。
马正其说,“多证合一”改革从全面梳理涉企证照事项入手,从根本上推动证照的削减。通过减少证照数量,简化办事程序,降低企业办事成本,以“减证”推动“简政”。
“多证合一”是使企业在办理营业执照后,即能达到预定可生产经营状态,而不用为了仅仅去政府部门挂个号、备个案、提交一下信息四处奔波,费时费力。同样的信息,企业向政府部门提供一次就够了,实现“一套材料、一表登记、一窗受理”。
由于各地产业分布存在较大差异、涉企证照数量不一,需要整合的证照事项也存在很大差别。“多证合一”改革没有具体明确整合的证照项目。“多”到底是几,“证”是哪几个证,国家层面不做统一规定,由各省(区、市)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马正其说,“多证合一”不能简单追求数量上的多,而要实现协同多、联系多,以有效的协同推动更多的减(简)证。按照能整合的尽量整合、能简化的尽量简化、该减掉的坚决减掉的原则,将那些涉及企业登记性、备案性而非实质审批性的各类证、照进一步整合到营业执照上,使“一照一码”营业执照成为企业唯一“身份证”,使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成为企业唯一身份代码,实现企业“一照一码走天下”。
以前企业拿着一叠证照、奔走于各个部门。马正其说,“多证合一”整合的是证照数量,精简的是办事环节、流程、手续和费用,但是证、照整合的背后,政府各个部门要履行的监管职责并没有减少,有几个关键环节要做好:
加快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的建设,推进信息实时传递和无障碍充分交换;政府部门要通过主动核对企业信息,完成企业信息更新,真正做到将各部门的信息、服务和监督等编织成网,为公众提供更加节俭、更加便捷的服务。真正让“群众奔波”变为“信息跑腿”,“群众来回跑”变为“部门协同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