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现代种业发展增加新动能
近年来,我国加快种业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
为现代种业发展增加新动能
日前,河北省张家口市塞北管理区农民在使用机械设备播种胡萝卜。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我国瞄准种业科研体制顽疾,组织开展了国家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从2014年开始启动并逐步扩大种业人才发展和科研成果权益改革试点,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国农作物品种自主能力大幅提高,净资产1亿元以上的种子企业比5年前翻了1倍——
“三夏”时节,农事正忙。良种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如何通过种业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提高农作物品种自主能力,保障粮食安全?记者采访了农业农村部的相关负责人。
良种联合攻关取得突破
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种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高标准建设国家南繁育种基地。“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一个品种可以成就一个产业,谁拥有了突破性的创新品种,谁就拥有了种业竞争的主动权。”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余欣荣表示。
我国瞄准种业科研体制顽疾,组织开展了国家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余欣荣表示,从这几年的实践来看,开展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顺应了现代种业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潮流,取得了显著成效。
2014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先后组织开展了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作物的国家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并在优质水稻、节水抗病小麦、机收籽粒玉米、高产高蛋白大豆品种选育上都取得了新的突破。
余欣荣介绍说,我国推出了一批绿色优质的专用品种,选拔优质抗病虫水稻、节水抗旱抗病小麦、机收籽粒玉米、优质高产大豆品种共144个,授权品种369个,不仅符合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要求,而且有助于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同时,我国鉴定筛选绿色优异种质、育种新材料1500多份,拓宽了育种的基础。尤其是选拔出小麦抗赤霉病资源,对解决小麦赤霉病这一世界性难题意义重大。
此外,种业基础理论与育种技术创新取得了新的进展,种业理论突破加快推进。“这些攻关成果以往至少需要7到8年时间,现在我国的品种创新效率提高了1倍。”余欣荣说。
“经过近4年努力,我们探索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良种攻关新模式、新机制和新经验。”余欣荣表示,下一步,将不断深化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为国家种业和农业现代化发挥更大的作用。
科技体制改革加快
长期以来,我国种业科技创新一直面临着许多深层次障碍,比如科研与生产存在“两张皮”现象,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科技人才流动不畅。
“从2014年开始,我国启动并逐步扩大种业人才发展和科研成果权益改革试点,重点在健全激励机制、加速成果转化、促进人才流动、深化产学研结合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探索。”余欣荣表示,当前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明显提高。初步统计,这4年来,122家试点单位确权的种业成果达5000多件,比试点前增加了50%以上;其中植物新品种确权800多件,是试点前的1.2倍。
据透露,国家种业成果公开交易平台建立后,完成各类交易200多项,交易额约3.3亿元。截至目前,试点单位成果交易已近1400件、交易额达10亿元,分别是试点前的1.6倍和1.8倍。如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试点单位积极将重大突破性成果作价入股到企业,有力地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
此外,科企人才和技术合作明显增强。据初步统计,试点单位到企业兼职的科研人员达700多人,辞职到种子企业的有30多人,一大批科研人员成为企业的科研领军人才。同时,国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步伐也在加快,提升了我国分子育种水平。
余欣荣表示,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继续深入推进种业人才发展和科研成果权益改革,健全种业领域科研人员分配政策,推进种业人才分类评价,深入推进科企合作,等等。通过全面改革,为现代种业发展增加新动能。
企业竞争力显著提高
“我国种子企业已成为市场主体,净资产1亿元以上的种子企业比5年前翻了1倍。”农业农村部种子管理局局长张延秋介绍,目前我国种子企业科研人员比重大幅增加,骨干企业年研发投入达到了销售额的7.2%。同时,农作物品种自主能力大幅提高,自主选育品种占比面积达95%以上,占绝对主导地位。
尽管我国种业发展很快,但和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还很大。当前,世界种业正经历着以“生物技术+信息化”为特征的第四次科技革命,特别是国际种业巨头纷纷强强联合、抱团发展,掀起了新一轮的重组浪潮,并不断加大研发投入,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
张延秋表示,在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我国距离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航母”,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尽管竞争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但我国种业也正面临着新一轮发展机遇。
“现代种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更加有利,也具备了良好基础,种业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兴起,我们要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张延秋表示,下一步我国将出台更加积极有力的开放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措施,集聚全球创新资源要素,统筹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使种业在开放中竞争,在竞争中发展,加快提升国际竞争力。(记者 刘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