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政务公开>政策解读>详细内容

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塑造区域发展战略格局

作者: 来源:发展改革委网站 发布时间:2017-03-06 09:31:22 浏览次数: 【字体:

        《“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系列专家解读文章之一:

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塑造区域发展战略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后,党中央着眼于我国“十三五”时期和更长时期的发展,逐步明确了“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与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等,共同成为塑造我国区域发展新格局的重大战略谋划。近日,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要突出对“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和新型城镇化、脱贫攻坚的支撑保障,提高国际通道保障能力和互联互通水平,形成便捷高效、开放融合、安全绿色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这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也表明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快速发展的丰富实践,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已经从早期着眼于夯实区域发展物质基础、改善投资环境的自发行为,跃升为引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塑造区域发展战略格局的自觉行动,并成为国家战略与地方实践的重要接口。

一、交通运输是技术进步的重要领域,也是塑造区域发展格局的重要力量

交通运输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推动社会进步和提高生活水平的重要工具。历史上许多重大技术变革,都首先在交通运输领域得到应用,进而对世界发展格局产生深远影响。15世纪末,西班牙依托航海优势成为海上霸主。工业革命后,蒸汽机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把英国首先带入铁路时代,汽车的普及则将北美和欧洲带入了工业化社会。今天,高速铁路、远洋运输、空港经济和智能交通等先进技术和经济组织方式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的时空尺度,也必将成为引导生产力布局和人口空间分布变迁,进而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塑造区域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支撑。

中国经济在过去30多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以各地开展大规模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为起点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的变化,直接改善了区域投资环境,为发挥地方比较优势、吸引外部要素集聚创造了条件,也为提高区域经济运行效率、增强区域竞争力奠定了基础,这一做法已经成为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重视的“中国经验”。在我国倡导且得到国际社会热烈回应的“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成为过去三年“一带一路”建设进展最快、成效最为显著的重要领域之一。

二、强化支撑作用,打造“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网络

“一带一路”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着眼长远对我国开放发展和经济合作的总体设计。三年来,在“一带一路”旗帜下,按照“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总体设计,我国与沿线重点国家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能合作等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务实合作,一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陆续落地,区域互联互通大格局正在形成。《规划》紧扣“一带一路”建设需求,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区域,提出了着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运输走廊、加快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通道建设和加强“一带一路”通道与港澳台地区的交通衔接等任务,将以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为“一带一路”插上飞翔的翅膀。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规划》在西北、西南和东北三个方向谋划了三大国际运输走廊,分别是以新疆为核心区,乌鲁木齐和喀什为支点,连接陕、甘、宁、青等内陆省份,依托陆桥和西北北部运输通道,面向中亚、西亚分别至欧洲、北非的西北国际运输走廊;以云南昆明、广西南宁为支点,依托上海至瑞丽、临河至磨憨、济南至昆明等运输通道,推进西藏与尼泊尔等国交通合作,面向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西南国际运输走廊;以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为重点,连接绥芬河至满洲里、珲春至二连浩特、黑河至港澳、南北沿海等运输通道,面向俄罗斯远东、蒙古、朝鲜半岛的东北国际运输走廊。这三大国际运输走廊的建设,将形成我国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的基本框架。

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规划》根据我国沿海地区万吨级以上泊位数量世界第一、全球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十位港口我国占7席的基础条件,在进一步明确福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地位的同时,把重点放在提升沿海港口服务能力,加强港口与综合运输大通道衔接,拓展航空国际支撑功能,完善海外战略支点布局,着力形成具有显著区域带动功能,连通内陆、辐射全球的国际运输大通道。港澳台地区在融入世界市场、参与全球分工中有自身独特优势,随着粤港澳大桥、台平欧海铁联运专列等标志性工程项目建成,港澳台地区与内地的交通联系进一步密切,《规划》致力于加强“一带一路”通道与港澳台地区的交通衔接,努力为港澳参与国家双向开放、“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广阔空间,并为台湾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做出妥善安排。

三、增强引领作用,构建交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深入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协同、共同发展,努力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加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任务更加紧迫,国内区域经济发展也呈现出新的特征。以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为基本支撑,东部沿海地区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对全国经济增长的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凸显,中西部地区积极集聚新要素培育新优势,涌现出一批增长势头强劲的领跑者,东北和其他资源型地区经济增速显著放缓。《规划》立足“四大板块”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提出西部地区着力补足交通短板,东北地区着力提高通道能力,中部地区着力强化通道和枢纽功能,东部地区着力优化结构的总体思路,对于交通运输网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做出了具体安排。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对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的积极探索,也是新形势下践行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一环,对于辐射带动环渤海地区和北方腹地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交通一体化与产业转移接续、区域环境治理等被列为先行启动的重点领域,体现了交通一体化在推进国土空间集约均衡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重要引领作用。《规划》紧扣京津冀地区交通资源密集、行政分割和隐形壁垒突出的特点,提出构建以“四纵四横一环”为主骨架、多节点、网格状的世界级城市群交通体系的总目标,致力于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构建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津冀港口群和世界级航空机场群,并把天津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建设,以及完善区域油气储运基础设施放在重要位置,促进形成区域协调发展交通新格局。

长江通道是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最重要的东西向轴线,在区域发展总体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规划》提出从推进专业化规模化和现代化港区建设、强化集疏运配套、促进区域港口一体化发展等方面优化长江岸线利用与港口布局,从建设沿江高速铁路、统筹推进高速公路建设、完善航空枢纽布局与功能、建设沿江油气主干管道等方面建设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并在上、中、下游的重庆、武汉、南京分别建设航运中心,在舟山建设江海联运服务中心,提升长江黄金水道功能,为实现《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构建沿江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的目标,支撑“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格局作出贡献。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全力实施脱贫攻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任务,并要求在相关专项规划中对贫困地区重大工程项目予以优先考虑和积极支持。以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有利于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夯实特色产业发展基础,加快贫困地区脱贫步伐。《规划》提出以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为重点,加强贫困地区对外运输通道和内部高等级公路建设,加快资源丰富和人口相对密集贫困地区开发性铁路建设,实施交通扶贫脱贫“双百”工程,加快推动既有县乡公路提级改造以及通乡连村公路建设等举措,着力改善贫困地区内部联系的便捷程度,密切与外部市场双向联系,通过改进区位条件带动贫困地区发展,实现精准帮扶和区域开发紧密集合,对于如期实现“十三五”脱贫目标将会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四、发挥先导作用,完善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新型城镇化空间格局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2016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7.4%,城镇化空间格局即将成型。因此,发挥好交通运输网及其他跨区域大型基础设施对城镇化空间格局的引领支撑作用,是构建科学合理城镇化空间格局、营造和谐宜居城市环境的重要途径。经过多年的持续建设,高铁、高速公路和港口、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在我国有了很大发展,对快速推进的城镇化进程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但在城市密集地区,特别是正在培育形成中的城市群地区,城际交通的瓶颈约束依然比较突出,一些重要中心城市轨道交通和市域(郊)铁路的规划建设才刚刚起步,市区微循环路网、慢行交通系统和公共停车设施等的建设也有很大缺口,成为制约城市群地区和中心城市提高承载力的突出短板。

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确定的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纵轴,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布、协同发展的“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的要求,结合近年来的新型城镇化实践,《规划》确定了以城市群城际铁路网、城市轨道交通和市域(郊)铁路为重点的发展思路,要求加快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城际铁路网,推进山东半岛、海峡西岸、中原、长江中游、成渝、关中平原、北部湾、哈长、辽中南、山西中部、呼包鄂榆、黔中、滇中、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等城市群城际铁路建设,推进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的城市交通成网,加快建设大城市市域(郊)铁路,形成有效衔接大中小城市、新城新区和小城镇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显著提高城市群地区、中心城市地区等对人口和经济活动的承载能力和区域整体带动能力,在支撑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同时,引领新生中小城市和特色小镇培育,更好实现对新型城镇化空间格局的引领支撑作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和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 史育龙)

责任编辑:白宛松

【打印正文】 【关闭正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