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政务公开>政务专题>政府工作报告>详细内容

霸州市人民政府2006年工作报告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06-02-20 09:38:00 浏览次数: 【字体: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

2006年1月10日在霸州市第四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霸州市人民政府市长  杨 杰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政府向大会作关于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请与《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列席会议的各位政协委员、各位同志提出意见。

 

“十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

 过去的五年,是全市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在中共霸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紧紧依靠、团结和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正确政绩观,坚定不移地弘扬发展主旋律,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攻坚克难,积极作为,扎实推进各项改革和建设事业,圆满完成了第十个五年计划。

——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总量大幅扩张。执行期GDP和财政收入平均增速分别达到12%和26%。期末两项指标分别达到113亿元和7.5亿元,比“九五”末增长87.6%218.8%。

结构明显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10.5:60:29.5发展到8.4:63.6:28;特色产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85%,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2%;民营纳税比重达到80%以上。

后劲持续增强。累计新增千万元以上项目436个。其中,亿元以上项55个。千万元以上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40亿元,为“九五”期间项目投资总量的5.6倍。

质量显著提高。人均GDP达到19894元,是2000年的1.8倍;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达到6.6%,比2000年提高2.7个百分点。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五年累计完成教育投资7.8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150%。完善了教育基础设施,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形成了以基础教育为龙头,高中、职业、成人、学前教育协调发展,功能齐全、管理规范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分别为100%和99.7%;初中生入学率达到100%,年辍学率控制在2.43%,成为“全国教育双基先进县”。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71.3%,累计升入高等院校人数达到7000人。

卫生防疫和计生工作水平稳步提升。健全了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防疫网络,经受住了非典疫情考验,防止了禽流感入侵。医疗水平明显提高,市民就医条件明显改善,市公立医疗机构每千人口床位达到2.42张,每千人口专业卫生人员达到3.08人,分别比“九五”末增长34.4%和13.7%,市第一、第二人民医院均达国家二甲水平。卫生监督覆盖率达到100%。全市居民平均期望寿命73岁,比“九五”末增加2岁。计生基层基础工作得到加强,符合政策生育率、优生优育率分别达到96%和98.1%。

文体、科技事业健康发展。保持了“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称号,引育了一批国家级艺术人才,30多项艺术作品荣获国家级奖誉,文体活动组织化、社会化、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特色文化成为提升县域竞争力的新支撑。形成了社会、企业、个人三位一体的科技创新体系,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25家,累计申报专利256项,科技贡献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分别达到57%和100%,成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全国科普示范县”。

社保、就业体系不断健全。建立了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保体系,积极推行非公有制企业社保扩面;建立了弱势群体救助机制,稳妥推进社会低保向农村延伸;成立了失学儿童救助基金,不让一名适龄儿童因贫失学。强化职业技能定向培训,引导民营企业招工向本地倾斜,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达到86%,城镇人员失业登记率控制在2.5%以下;转移农村劳动力16万人,农民非农就业率超过80%,成为“省农村就业示范县”。2005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75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06元,分别比“九五”末增长47.3%和37.4%。

同时,民政、妇联、武装、人防、民族、宗教、新闻出版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

——发展平台得到提升。提高了县域市场化程度。稳妥推进市办工商流通企业改制及教育、金融、住房、医疗卫生、农村税费、粮食流通、电力体制、药品生产流通等领域的改革,加强了土地、资本、人才等要素市场建设,初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资源分配体制;放开非公有制资本准入领域,推进对内对外开放一致性,形成了引资、出口双向互补,三次民营梯队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全市非公有制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达到2.1万家。

优化了生产力布局。高标准制定开发区新区和胜芳工业区控制性详规,完成了扬芬港撤乡改镇和新城发展规划,以“两城五镇”为支点,统筹辖区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形成了“两城五镇三大经济板块”战略发展格局。三大板块载体功能日益完善,为大规模增上优质项目奠定了基础。县域未来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经济社会活动效率明显提高。

改善了基础设施条件。建成了市区垃圾处理厂,运作了市区、胜芳水厂、污水处理厂项目;完成了一中迁建、文化活动中心、市第一医院改造升级等200多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有线电视网络覆盖到农村,天然气供应管线延伸至部分乡镇;固定电话每百人拥有量达到28部,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6.5万户;“十五”期间投资18亿元用于电力建设,供电保障能力达到64.8万千瓦,比“九五”时期提高2.5倍;农村公路建设里程242公里,率先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客车”;辖区公路密度达到91公里/百平方公里,物流配送辐射全国290个大中城市。

优化了发展软环境。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通过相关标准化体系认证企业达到170家,申报国家驰名商标2个,被评为“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县”;加强环保体系建设,建立了覆盖全市784平方公里的环境评价体系,遏制了工业结构性污染,发展了前进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等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加强诚信体系建设,搭建了政府、社会、个人三大体系互动的信用框架,诚信成为推动霸州发展的新资源;加强市场监管体系建设,对社区物业、水电供应、有线电视等垄断行业实行严格的价格管制,把市场专项整治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维护了消费者合法权益;加强公共财政体系建设,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了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和重点建设资金需求;加强行政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双提”工程,全面提高机关效能;稳步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整治,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妥善处理转型时期各种矛盾,把工作往实里做,往深里做,营造了政通人和的发展氛围,形成了创业宽松、社会文明、人居安全的良好环境

夯实了可持续发展基础。着力改善城乡生态、人居环境,“六城同创”为统揽,大力实施“蓝天、碧水、净土、绿化、宁静”工程;坚持耕地、水资源用途管制,维护了耕地占补平衡;创新植树造林机制,五年累计造林31.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2.3%;发展了71个文明生态村;建设了一批高标准住宅区。霸州荣获省城市容貌“燕赵杯”竞赛B组第一名,顺利晋级A组行列,并获得河北省人居环境奖。全市环境竞争力明显增强。

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十一五”规划的奠基之年。一年来,全市上下同心协力,开拓进取,胜利完成了市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为“十五”圆满结局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全市GDP增长13.5%,财政总收入增长38.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8.6%。“双十工程”和重点工作年度任务基本完成,各项社会事业实现全面进步。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里,我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辉煌业绩,形成了经济发展、事业进步、环境优化、活力迸发的大好局面。在此,我代表霸州市人民政府,向为霸州改革开放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各级干部,向投资和建设霸州的中外客商,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霸中省直单位、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和政法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霸州建设和发展的国内外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我们经历了一个不寻常的发展阶段。在推进全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实践中,我们深切的体会到,做好政府工作:必须紧紧依靠中共霸州市委的坚强领导和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全力维护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弘扬加快发展的主旋律;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必须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思维创新和方法创新中提质增效;必须时刻关注广大群众的所思所盼,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城乡百姓;必须在精、细、严、实、快上下功夫,靠细节管理促进政府各项工作的落实。

 

“十一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谋划未来,我们充满信心。依据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客观分析霸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制约因素,《纲要》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按照现代制造业、现代物流业、现代农牧业、现代旅游业的产业定位,人本化、生态化、现代化的城市定位,实施工业立市、民营壮市、开放强市、科教兴市战略,创新发展理念,优化发展环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凝神聚力,提速增效,晋位争先,壮市富民,争创经济强市,建设文化名城,打造和谐霸州。

这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一个中心、两个定位、三大目标、四大战略为基本内容的指导思想,是“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纲。落实好这一指导思想,未来五年我们就一定能够走出一条目标赶超型和经历压缩型的跨越之路,走出一条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效率与质量、项目与环境多重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走出一条经济总量与运行质量同步提高、人民经济收入与生活质量同步提升的“壮市富民”之路。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全市工作的主旨。科学发展观核心是发展,不发展半点科学也没有。在今后的五年中,要坚定不移地把经济建设摆在中心的位置,一切围绕中心,一切服务中心,一切服从中心,抓住历史机遇,扩充经济总量,提升运行质量,实现霸州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两个定位”是霸州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路。霸州未来发展的产业定位就是现代制造业、现代物流业、现代农牧业、现代旅游业。要按照现代制造业的发展要求,全面提升企业的装备水平,推进全市的工业化进程,形成霸州的产业规模和产业特色,打造凸现于京津冀都市圈的区域经济品牌。要按照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要求,发挥霸州独特的区位优势,用现代物流的理念整合商贸、流通、交通、市场、信息资源,形成融通京津、辐射华北的物流中心。要按照现代农牧业的发展要求,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形成大龙头、大流通、大基地三位一体的农村经济格局。要按照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要求,充分利用和挖掘区位、交通、古迹、温泉和第三产业、文化产业的潜在优势,建设与京津旅游业错位发展、特色互补、理念相容的旅游新城。
    霸州未来发展的城市定位就是人本化、生态化、现代化。要按照人本化的要求,围绕市民需求搞城建,完善方便市民生活的精细化城市功能。要按照生态化的要求,打造霸州的自然环境特色,以环城森林和市内园林为框架,以社区绿化、庭院绿化和厂区绿化为组团,形成具有平原城市特色的绿地系统;以天然水系为基础,以景观水系为补充,形成具有北方城市特色的水系结构,辅之以规范的城市净化、亮化、美化管理,建设天蓝、地绿、水清、景美、气爽的生态城市。要按照现代化的要求,用现代的规划、现代的功能、现代的设施、现代的管理、现代的产业来打造城市,带动全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以此彰显霸州在环京津城市群中的城建特色,打造接轨京津的综合环境平台。     

“三大目标”是“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基本标志。确立经济强市、文化名城、和谐霸州的目标定位,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化,是“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体系。

要争创经济强市,全面增强霸州的综合经济实力,在廊坊争当排头兵,在河北省排名位次前移,争进全国百强。按照这个要求,确定“十一五”全市GDP平均增速15%,期末达到230亿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5%,期末达到23亿元,力争达到2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速不低于8%和6%。

要建设文化名城,在充分保护、发掘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历史传统文化基础上,充分借鉴、消化和吸收外来先进文明,涵养、传承和张扬霸州的地域文化性格,塑造和经营具有独特人文景观和美学价值的益津风情,以此丰富和凸现霸州在区域发展中的文化吸附作用,进而形成加快发展的人文基础和精神支撑。未来五年,我们把文化建设放在霸州发展的战略支撑地位,打造文化品牌,展示独有风格,凸现城市特色,形成吸附效应。特别是围绕打造农村文化、城市文化、历史文化、精品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体育文化、企业文化、网络文化、旅游文化等十大文化品牌,增加城乡文化基础设施投入,建设一流的文化发展平台,包装整合历史文化遗产,注重现代旅游设施的建设,形成一批具有历史传承价值的人文景观。要以市场为导向,拓宽投资渠道,促进餐饮旅游、休闲娱乐等现代文化产业的多元发展。

要打造和谐霸州,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体系。未来五年,我们必须统筹城乡资源配置、产业发展和利益分配,让基层、让农民分享更多的改革开放成果;必须统筹区域发展,主动融入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格局,缩小县域东西部发展梯度差;必须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必须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持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承受力的平衡,以生态建设促经济发展,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必须统筹县域发展与对外开放,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增强县域发展后劲,全面提升霸州的区域竞争力。

实施“四大战略”是落实“十一五”规划的措施保障。一是实施工业立市战略。现阶段,工业是成长最快、带动力最强的产业,对财政贡献能力以及对社会就业的吸纳能力也最强。加快霸州现代化进程,必须充分发展工业,以工业反哺农业,带动三产。二是实施民营壮市战略。民营企业是目前霸州经济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全市80%以上的财税收入、80%以上的项目投资、80%以上的就业岗位均来自民营,推动霸州跨越式发展,必须扩张民营经济总量,提升民营经济质量。三是实施开放强市战略。靠大开放引进域外优势企业、优势项目、优秀人才和优质资本,带动传统产业迅速升级和企业迅速扩张。同时,借助开放整体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体上优化调整县域经济结构,为可持续发展积蓄后劲。四是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夯实科技支撑;发展教育事业,振兴教育产业,夯实人才支撑,以此促进产业升级,摆脱县域经济低水平封闭发展状态。

 

“十一五”时期的工作重点

 

围绕争创经济强市,建设文化名城,打造和谐霸州,“十一五”期间要抓好六项重点工作:

一、打好“三张牌”,提升霸州基本竞争力

1.打好民营牌。继续推进对内对外开放政策的一致性,认真落实民间资本“非禁即入”政策,严格民间投资导向管理,最大限度激发民企二次创业热情,推进三次梯队良性互动,扶持一批知名企业,推出一批知名产品、培养一批知名企业家,夯实财政和就业支撑,靠名企、名牌、名人提升霸州知名度。让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在霸州未来发展中唱主角,将安置就业、参与社保、降耗增效、税收贡献以及对产业的带动作用纳入对企业的综合考评奖励体系,引导优势企业承担相应的社会管理职能,多为社会做贡献。“十一五”末,争取形成10家纳税超亿元的巨人企业、20家纳税超千万元的支柱企业、100家纳税超百万元的明星企业

2.打好开放牌。紧紧抓住“五大发展机遇”,改进招商方式,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建设投资顾问型招商团队,积极开展文化招商、会展引资、产业招商、网络招商;以企业为招商主体,把内资挖潜和外资引进有机结合起来,鼓励民企对外合资合作,加快霸州经济由资源推动的内循环模式向资本推动的外循环模式转变;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政绩”、“第一能力”,变坐等招商为积极“走出去”招商,变局部招商为全民招商,变被动招商为主动招商。完善招商网络,实施重点突破,政策、环境接轨京津,推进资源融通、交通互联、市场互通、信息共享、产业互补;积极联系各类协会及各驻华使馆、跨国公司商务代办机构,加强与南方发达城市对接与合作,建立以园区招商中心为依托,三大经济圈招商办事处为骨架,以各类协会、各驻华使馆和跨国公司商务代办机构为纽带,连接国内外的全球招商网络。力争引进一大批南资北移、京津外迁和世界500强企业落户霸州。

3.打好环境牌。硬环境建设抓升级,提升霸州在京津冀经济圈的交通枢纽地位,辖区公路通车里程、路况标准、公路密度达到全国一流交通网水平;电网建设与项目建设同时同步,实现城乡“双回路”无缝隙覆盖;通讯网络双网并行,与京津设施互动共享;完善城市功能设施,打造区域性医疗中心、教育中心、文娱休闲中心。软环境建设抓“双提”加强服务环境建设,增强政府部门服务社会、服务企业、服务群众的意识和实效;加大治理“三乱”力度,切实优化发展环境。要抓好信用体系建设,通过搭建“一个保障、两个平台、三个体系”的社会信用框架,打造“诚信霸州”品牌。要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推进企业标准化生产,争创省级和国家级知名品牌。加快建立政府、社会、企业一体化的科技创新平台。同时,推进文化与经济互动,加强与京津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全面提升霸州对周边地区的文化吸附力和影响力,用文化品牌提升霸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推进“三化”建设,力促城乡协调发展

1.以工业化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一是围绕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大力发展配套工业,把民营龙头和产业集群做大做强,把特色产业链条做精做长,促进产业集团化、规模化发展,在更高层次上与国际市场接轨。二是整合行业能力,鼓励同行业企业优化重组,建立项目招商超市,搭建民企招商平台,引导本地企业与埠外优势企业互联合作,借助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促进传统产业、产品上档升级。三是大力培育新型产业,争引一批“生态链”项目,着力引进一批孵化带动能力强的产业“航母”和“旗舰型”、基地型项目,推进域外高新技术产业在霸州的团地化发展。以三大板块工业区为载体,抓大项目夯实产业支撑;以专业村、专业乡建设为重点,抓小项目推动全民创业,加快霸州工业化进程,为农民创造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为农民向城镇转移提供可靠保障。

2.以城镇化吸引农村人口。按照建管并重原则,规划建设“两城五镇”的城镇化体系。启动“两城”水厂、污水处理厂和胜芳垃圾处理厂。着力完善市区城市精细化功能,提升市第一人民医院资质,打造区域性医疗中心;规划建设文博馆、科技馆、体育中心、广电中心、供暖中心、职教培训基地、燃气储备站以及牛河带状公园等设施。把胜芳镇作为霸州的东市区统筹规划建设,着力完善“大胜芳”地区路、电、讯、水、气网管及配套设施,兴建一批高档住宅区,建设水上公园、星级宾馆、影剧活动中心、休闲娱乐广场、物流配送中心等功能基础设施,打造“金廊·绿环·蓝带”胜芳新城。靠“两城”完备的设施和功能聚集人口和企业,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同时,按照功能完备、经济发达、文化活跃、生活便捷的发展要求,加强南孟、煎茶铺、信安、堂二里、扬芬港的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打造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制造业发展平台,兼以新农村建设链接城乡,促进企业向园区聚集、人口向城镇集中、农民生活向全面小康过渡。

3.以农业产业化促农民增收借鉴工业发展模式,大力引进牵动农业发展的龙头项目。一是依托华农集团,着力开发以天然维生素E和植物甾醇为主的药用原料产品集群、以生物柴油为主的绿色能源产品集群以及大豆磷脂产品集群和植物蛋白产品集群。二是依托梅花味精集团有限公司,深度开发生物制药、工业添加剂制品,拉长玉米加工产业链条。三是依托益海食品有限公司,与北京六必居食品有限公司实施优势互补,大力发展蔬菜深加工产业,努力开发出口系列食品。四是依托欧亚特种养殖场,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五是依托三利木业等企业,大力发展订单合作林业产业。以此带动种植、养殖基地建设,促进农民增收。

    三、发展主导产业,打造霸州区域经济品牌

现代制造业、现代物流业、现代农牧业、现代旅游业是与霸州产业基础相融合、与国内外市场相衔接的主导产业。只有抓好四大主导产业,才能增强霸州经济的特色比较优势。

1.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积极引进与消费市场升级对接的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主导产业升级步伐;做精做长产业链条,大力研发终端产品,力争到“十一五”末,全市终端产品突破4000种。在此基础上,依托胜芳国际家具博览中心,打国际金属玻璃家具产业基地;以金属压延为产业基础,全国最大的薄壁管加工基地;依托銮宇、超拔、贝斯克斯等国际知名品牌,造中国北方最大的西洋乐器出口基地;以德利科技为支撑,打造国际新能源示范基地。

2.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根据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在市区和胜芳建设大规模、高档次、信息化的物流中心,靠完善的商品集散、中转配送、仓储包装、货运代理、信息服务、物流咨询、商品展示、电子商务等服务功能,把霸州建成京津地区重要的物流枢纽。鼓励支持跨国公司在我市设立采购中心,加快物流业的对外开放。积极探索开放租赁、速递、运输等经营模式,联通货运物流网和商贸流通网,加快实现物流业的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信息化。以大商贸、大流通带动大工业发展,形成二三产业良性互动。

3.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用工业经济理念发展农业,大力扶持和引进农字号现代企业,让龙头农业“左手牵市场,右手牵农户”,加快形成一批“公司+基地+农户”的龙型产业链条。大力普及、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加快建立“秸秆青储—畜牧养殖—沼气开发—无公害粮菜种植”一体化的循环农业经营模式;培育涉农中介服务组织,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合作农业和股份制农业,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民增收。

4.大力发展现代旅游业。挖掘、包装传统旅游资源,加强对胜芳老城区的保护性开发,突出商业古镇文化底蕴,以明清风格的青砖黑瓦建筑为主,在穿心河两岸规划建设一批传统风格的茶楼酒肆,恢复享誉京津的百年老字号,重现当年“灯光桨影、百货杂陈、车马喧阗”的“小天津”景象。同时,整合境内古寺、古祠、古民居、古战道等有形资源,辅之以古代音乐、传统游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久远的历史文脉打造特色旅游产业。涵养、开发现代旅游资源,打破产业界限和地域局限,推行一体化“套餐”战略,把假日经济、观光经济、会展经济、旅游经济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引进现代旅游项目,建设3-5个四星级以上宾馆,开发特色饮食文化街,引进2-3个集休闲、娱乐、购物于一体的大型现代超市,加快现代旅游业的多元化发展。

四、实施大文化战略,努力建设文化名城

1.建设区域性教育中心。深入实施“名师、名校”战略,财政支出加大向教育事业倾斜,建设一批高标准名校,引聘一批高素质名师,打造一流的教育环境、争创一流的教育业绩,培养一流的现代人才;整合辖区职教资源,推进校企对接,建设服务霸州发展、面向全国的劳动力培训与就业服务基地。推进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同步发展,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同步发展。

2.建设区域性科技成果研发转化中心。科技创新基金投入向优质企业倾斜,建立科研成果超市,以前进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梅花味精集团有限公司、华洋线缆集团有限公司、邦壮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德利国际控股公司等为重点,引导和推进科企联姻,培育骨干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引领行业发展,打造产业高地。

3.建设区域性文化中心。依托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华北一流的影剧演出平台,对接京津文化演出市场,定期邀请知名文艺团体和各类艺术家登台献艺,让周边居民到霸州“看大片、听大戏”。大力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利用现代传媒的现代化手段,积极承揽和举办全国性、全省性的专题文化展播和文化艺术节,提升霸州美誉度,叫响霸州特色文化品牌。

4.建设区域性体育中心。巩固体育赛事强项,加快培养一批市以上金牌选手。规划建设省内一流体育活动中心,积极承揽廊坊市以上重大体育赛事,建立与京津体育产业平台合作机制,邀请名队、名将到霸州举办表演赛,参加联谊赛,借助媒体,形成霸州的赛事展播广告效应。

五、发展社会事业,打造和谐霸州

1.积极扩大社会就业。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强化就业、再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劳动力培训基金”,强化职业技能定向培训,提高下岗职工和农村劳动力就业素质;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建立企业用工需求和劳动力供给对接机制,积极开发公益型劳动岗位,引导发展社区服务、家政管理、城市保洁等新兴行业,千方百计创造就业机会。

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保险制度,基本实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全覆盖。推进大社保体系向农村延伸。完善城乡特困群众救助机制。加强福利事业建设,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发展残疾人事业,办好社会慈善事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济困,提高社会救助能力。

3.加强人口计生管理。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健全基层计生宣传和技术服务网络,继续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严禁胎儿性别选择,防止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调。严控政策外生育。适当提高城镇准入“门槛”,提高城镇人口膨胀质量。

4.积极发展卫生事业。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预防控制体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农村卫生服务网络体系、三级妇幼保健服务网络体系和卫生人才教育管理长效机制建设。强力实施“名院、名科、名医”工程,市第一医院引进一批本科以上专业人才,重点培养3-5名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全力打造1-2个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特色专科,综合实力达到三级医院标准,与京津名院接轨合作,开设京津“专家门诊”,使本地患者大病不出市。推进中医院、第二医院等向专科医院方向发展。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服务能力,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逐步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整顿药品生产流通秩序,全面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5.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高度重视合理调节收入分配问题。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探索建立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缩小城乡收入分配差距。

六、建设六大体系,夯实内在支撑

1.健全服务体系。启动行政服务中心,完善统一收费中心、法律援助中心、项目咨询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投诉中心、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职能,在政府系统推行首问负责、限时服务和“一条龙”服务,“一个窗口对外”,一个“漏斗”收费。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求,积极引育各类培训、验资、评估、认证、会计、审计、出口代理等中介机构,在服务平台上与京津接轨。

2.健全规划体系。增强规划的经济功能和科技创新、生态保护功能。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同步的文化、教育、卫生、交通、城建、土地、市场、人口、产业、环保发展规划体系;加强城镇、园区、村政、项目建设的详规控制,严格投资密度、产业定位、形象设计管理,使城镇、园区、村街、企业越建越精、越建越美。研究制定与京津互动的人才引进、成果转化规划,推进与京津科技政策对接,互认科技资质,共享科技资源、优惠政策和科技设施。

3.健全开放体系。实施产业优惠政策,对外资的优惠政策由原来的以地区性差别优惠为主转变为以产业差别性优惠为主,引导外资流向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流向支柱产业和第三产业;实施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出口贸易战略,避免对同一市场的过分依赖,增强防范市场风险的能力;实行均衡开放政策,不同乡镇制定不同政策,增强整体对外吸引力;建立和发展开放型的经济结构和经济体系(包括以制成品出口为主的出口生产体系、对外经济体系、技术引进和推广体系、外经服务监督体系、重点出口行业预警体系和社会信息体系,以及相关的金融、保险、信息、生活、娱乐等第三产业服务体系)。

4.健全诚信体系。经营诚信资源,讲信用、守信用、用信用,诚信体系建设贯穿于霸州新一轮发展的全过程。一是在规范化、信用化的基础上优化政府职能,借助各个层面的监督,把政府承诺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二是强化诚信教育和宣传,普及信用知识,传播诚信文化,提高全社会守信和维权意识,自觉监督和抵制失信行为。三是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管理,大力发展从事企业征信、增值服务的信用中介机构,加快形成信用产业链。四是推进信息化设施建设,加快形成信用信息归集共享的物理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做到一处失信处处受制,处处守信事事便利,打造“诚信霸州”品牌。

5.健全市场监管体系。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推进行业、企业标准化生产管理,培育一批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强势企业和名牌产品。加强市场专项治理整顿,规范市场秩序,为企业创造健康成长环境。

6.健全人才引进和培育体系。建立背靠政府、面向社会的企业人才需求动态档案管理系统,联网全国人才库,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校企对接,按照现代企业发展要求,积极引进、培育复合型专业适用人才,打造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和熟练技工队伍,为霸州经济可持续发展夯实智力支撑。

 

扎实做好2006年政府工作

 

根据《纲要》确定的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确定2006年全市GDP完成130亿元,增长15%;财政总收入完成10亿元,增长32.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3.5亿元,增长25%;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分别达到10%和6%。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突出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经济建设抓重点

1.建设三大精品园区。完善基础设施,年内霸州开发区新区、胜芳经济协作区和扬芬港工业区三大园区起步区基础设施全面启动,按照生态工业区的标准实施“九通一平”建设。创新经管机制,建立集行政审批、企业建设、政策咨询、事务代理、生活服务为一体的企业管家型入区企业投资服务中心,实行服务标准化管理,为企业生产经营和投资者生活提供最便捷、最高效、最舒畅的服务

2.强力实施项目攻坚。严格项目目标责任制考核,举全市之力抓好20个超亿元大项目;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政绩”、“第一能力”将内资挖潜和外资引进有机结合起来,借助新闻发布会、现代传媒、发展论坛等形式推介霸州及霸州企业,强力实施业招商、以商招商、文化招商、会展招商,吸引知名企业互联合作,力争组建2-4家纳税超亿元的优势产业集团,力争引进20家以上域外优质企业,带动民营企业在二次创业中上档升级

3.积极推进全民创业。全力支持农民创办、领办适宜增收和就业的中小企业,重点发展与大企业配套和与主导产业衔接的小五金、小注塑、小加工、小运输、小市场、小服务行业;企业互联担保机制和信用担保基金向小企业延伸,鼓励发展股份合作个体工商户;建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和项目与银行对接机制,对科技型小项目实行税费减免,培育一批小而精的后备梯队企业;严格产业导向管理,优化中小企业布点布局,保障中小企业创业初始阶段的水电需求;创新村政服务企业机制,对企业实行物业式管理,降低小企业运行成本

二、社会事业抓普及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让基层享受更多发展成果,着力优化城乡二元社会结构。

1.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以建制镇和中心村为重点,建设20个基层中心文化活动站,扶持3-5个群众性文艺团体,组建一批农民业余运动队,以乡镇为单位,在全市组织20场农民竞技赛事;深入开展送歌舞下乡、送图书下乡、送电影下乡活动,全年举办农村专场文艺演出200场,确保每村每月放映一部电影。鼓励发展乡村业余文艺演出队伍,充分发挥村街花会、秧歌、业余剧团宣传先进文化的主力军作用,使之成为乡村文化活动的主要力量。用健康向上的业余文体活动教化民风、淳正民俗,推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

2.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免费轮训机制,实施城乡中小学对口帮扶工程,向农村教育一线充实高素质教职员工;力争完成扬芬港中学等6所乡镇中小学校迁、改、扩建工程,建15个小学与学前教育“学区式一体化”试点;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逐步减免农村学杂费,并在两年内取消农村学杂费,使农村孩子“上学不交费”。制定出台鼓励教师到边远乡村工作的政策,让农村孩子享受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

3.大力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加强农村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乡村医疗室、卫生所达标率达到90%以上。完成霸州镇及堂二里镇卫生院门诊楼建设工程。加强乡镇中心卫生院疫病防治和急危病情处置能力建设,做到小病不出村、紧急救护不出乡。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努力使“大病少花钱”的政策惠及每一位农民。

4.大力发展农村社保事业。全面取消农业税,切实做到“种地不缴税”。大力推行农村低保,年内抓5个乡镇试点。建立以市乡财政补贴、企业出资、个人捐助为主的弱势群体救助机制,救助孤老户及农村特困家庭。对贫困家庭学生实行“两免一补”,确保学生不失学、不辍学。积极推进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稳妥安置失地农民,探索对失地农民培训、就业、参保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5.加强文明生态村建设。把文明生态村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以发展经济和改善人居环境为抓手,以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为保障,以治理“五乱”、实现“五化”为切入点,采取政府引导、行政推动、自创为主、社会共建等多种方式,努力开展创建活动,全市文明生态村覆盖率达到25%以上。

三、环境建设抓提高

1.创新政府服务机制。以“七大中心”(行政服务中心、统一收费中心、企业投诉中心、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法律援助中心和项目咨询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为统揽,全面推行首问负责、限时服务和“一条龙”服务,做到“一个‘漏斗’收费、一个窗口对外”,在政府系统率先实现“双提”。

2.着力改善基础功能环境。硬环境建设以路、电、讯、水、气网管、基站建设为主,抓74个重点建设项目。大力发展物流配送、质押抵贷、精算评估、验资审计、报关等中介服务业,积极引进域外金融机构;重点抓好市区旧城改造、垃圾处理厂二期,牛河带状公园、生态公园以及“两城”水厂、污水处理厂等城市基础功能设施建设。安居工程重点抓好金水苑、隆泰D区、阿尔卡迪亚、龙泉花园等住宅区建设项目。

3.规范影响霸州整体形象的软环境。持续治理公路“三乱”,重点治理部门“吃拿卡要”现象;建立企业信用“黑红”名单,褒奖诚信企业,惩罚失信企业,净化金融市场环境。研究更全面、更有效、更具体的直接为企业服务的措施,将部门罚没收入全部纳入财政收支两条线专户管理,开通企业投诉热线,严肃查处行政执法过程中的违规、违纪行为,违规单位考核评优“一票否决”

4.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环境专项治理推进“六城同创”,严格项目环评第一审批权,严禁结构性工业污染扩散,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启动工业用水监控机制,严防电镀企业死灰复燃,用酸企业废水处理全部达标,完成中亭河还清及源控工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改善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形成健康文明、资源节约的生产消费方式。

5.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以创建“平安霸州”为载体,把矛盾纠纷的排查、防控、调处融为一体,做到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经常化、制度化。严格履行“一岗双责”,建立健全信访工作长效机制,认真搞好经常性矛盾纠纷排查,变被动接访为主动下访,着力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把各类可能出现的矛盾、隐患化解在萌芽状态。宣传贯彻《信访条例》,着力规范信访行为,坚决打击违法上访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加快建立对企业、企业家和企业家家庭生命财产安全的保护机制。

 四、公务员队伍建设抓素质

加快政府管理创新,转变政府职能,理顺职能分工,提高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水平,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加强对重大问题的研究,着力提高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驾驭全局的能力、处理利益关系的能力和务实创新的能力。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按法定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改革行政执法体制,加强行政监督。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实施“双提”工程。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实行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积极发展电子政务,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努力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诚信政府。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强化公务员队伍建设,提高公务员素质。牢记“两个务必”,切实改进政风,在狠抓落实上下大功夫,力戒形式主义和做表面文章。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规范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从政行为,树立良好的公仆形象。

各位代表,未来五年是霸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一定要唱响发展主旋律,打好发展主动仗,凝神聚力,晋位争先,全力争创经济强市,建设文化名城,打造和谐霸州!

 

【打印正文】 【关闭正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