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 | 普净和尚和龙泉寺
信安镇有一座古老的龙泉寺庙,传说建于汉朝,盛于唐朝。院内有大雄宝殿、鼓楼、天王殿、慈氏阁、土地堂等建筑。寺内还有一口井,内出甘泉,一年四季流水不断,可供四方人们饮用。它的泉底通大海,人称海眼。寺内树木参天,花卉茂盛,景色很是迷人。但由于年久失修,到金朝大定年间,已经破旧不堪了。这时,寺内有个弟子,法名普净,他十六岁受戒,对佛事很是虔诚,立下一个宏愿:一定要把龙泉寺修复一新。他虚心向法师学习佛经,每逢晚七点就敲钟念经,十里八乡都能听见,被当地人称为“龙泉晚钟”。
一晃四年过去了。这一日,他告别师父,四处云游化缘,不管隆冬酷夏,他起五更、睡半夜,走遍了大江南北,寻访天下能工巧匠。这天,他来到海边一座城市,看见了一个挺大的木场,灵机一动,盘腿坐下在场边念起经来。他从早到晚一动不动,连着三天水米未进,管家很是奇怪,上前问:“师父,你一连三天坐在这里念经,到底有何事呢?”
“施主,我是信安龙泉寺的和尚,打算重修龙泉禅寺,想向施主化些木料。”
“哎,不巧啊大师,我们东家不在,还须三天才能回来。”
“阿弥陀佛,我就再等三天。”
到了第五天的后半晌,东家回来了,看见门口有个和尚在念经,也没有搭理,就直接进了屋子。管家急忙把这几天发生的事说了一遍。东家听完,大吃一惊,心想,真是赤诚之心啊。于是走上前去问道:“听说大师为木材而来,不知需用多少?”
“施主能给多少,我就要多少。今天施主旅途疲劳,明天再商议吧!”
第二天,东家陪着普净,围着木场看了一看,普净和尚说:“这样吧,我这里有件袈裟,能裹起多少,就给多少吧。”
东家一听,心里直乐:你一件袈裟,刚能裹身,连半根木头都盖不住,还能拿多少?于是满口答应下来:“好,好,一言为定。”
普净朝西方拜了几拜,把架裟往上一扔,只见红光一闪,把半个场子都给盖住了。东家大吃一惊:真是佛法无边!转而又嘻嘻一笑说“:大师,这木料就算归你了,可不知怎样运送?”
“有劳施主了,只求你在八月中秋派一些人,把木头扔到海里就行了。”
转眼到了月圆中秋,各地能工巧匠陆续汇集信安,可还没有木料呢!只见普净念了一阵经,双手合十,向西方拜了拜。一时间,大风骤起,乌云滚滚,眼看一场大雨要来。可不出半个时辰,天上又变得万里无云,红日复出。再看那口井里,一根根腰围粗细的檩木直往上涌。众人一看,急忙上前打捞,不出三天已有很大一垛了。这时有人说:“哎呀,这么多木头,够了。”话音刚落,就见一根大木头堵在了井口,再也捞不上来了。这就是后来人们说的“龙发木”。
一晃一年过去了,这天大雄宝殿正值上梁,按民间习俗应吃喜面。上哪找那么多的擀面杖呢?众人正在发愁,只见一个烧火的老者说:“这有何难,看我的。”
只见他拿起一根木料,画个圆圈,斧子一劈,就是一个,转眼就做了百八十根,众人一阵喝彩。大伙吃着面,只见老者一边吃,一边咂嘴,别人看了奇怪,问他:“这面不好吃吗?”
“好是好,就是盐(檐)短啊。”
说完,老者往西北一指,转身走了,众人不解其意。后来每逢大雨,都浇西北檐,人们这才明白老者的用意。
这一日,龙泉寺修复一新,真是富丽堂皇、巧夺天工。大雄宝殿内:大王的琵琶、二王的伞、三王的火龙、四王的剑,泥塑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由于普净和尚不分日夜地为建寺操劳,不久就坐化了。人们为了纪念他,在十八罗汉旁边,塑了一个像,上写———供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