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走进霸州>霸州概况>历史文化>详细内容

张采真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3-12 14:48:30 浏览次数: 【字体:

张采真(1905~1930)  学名士隽,策城人,出生于吉林省盘石县。自幼聪颖过人,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时,学习成绩出类拔萃。1922年春,他转到北京汇文大学预科读书,半年后,考入燕京大学。他选定的主修科目是西洋文学,次修中国文学。由于平时埋头书卷,十分刻苦,他的中、英文都学得非常出色。出于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和爱好,他成为学生文学会的发起人之一。课余参加《燕大周刊》的编辑工作,并在这个刊物上发表了许多作品和译作。

1925年至1926年间,在北京的《语丝》、《晨报副刊》、《京报副刊》上也常发表他的作品(以译作居多)。这一时期的译作,后经师友周作人、董秋斯、李天耀等校阅后,连同他自著的论文,编成《怎样认识西方文学及其他》的专集,1927年5月由北京朴社出版。1926年夏,张采真燕京大学毕业,他的毕业论文有两篇:一是翻译了莎士比亚的剧本《如愿》,二是撰写了《陶渊明评传》。这两部作品集中表现了他的文学才华,因而荣膺燕京大学奖给的一枚金钥匙。毕业后即应聘到北京私立孔德中学担任国文教师。

1927年初春,国民革命军胜利进军长江流域,武汉成为国共合作的国民政府所在地,张采真毅然放弃了孔德中学的优厚待遇和舒适生活,只身南下,穿越京汉沿线直系军阀设置的重重关卡,来到武昌,在新建的第十一军政治部工作。4月,随军北伐,从事战地民众工作。6月上旬班师武汉,调任中央日报编辑。及至“宁汉合流”,汪精卫实行“清共”,形势突变,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屠刀,张采真选定跟随共产党干革命的道路。在领取中央日报的遣散费后,他便同共产党员刘谦初、孟用潜等前往上海。在上海翻译出版了苏联塞蒙诺夫著名小说《饥饿》。是年,他随刘谦初到福建漳州中央闽南临时特委工作。1928年又同去厦门,由刘介绍加入共产党。在福建临时省委负责共青团省委宣传部工作。是年冬,张采真调上海党中央宣传部编辑党中央机关刊物《布尔什维克》杂志,次年任职于党中央秘书处。此时,张采真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撰写了大量文章,发表在《世界月刊》上,揭露国民党政权的反动腐朽。

1930年春,他一度担任当时党中央书记向忠发的秘书。同年夏,任中共中央长江局秘书长,在任弼时、关向应领导下工作。这一时期,他积极参加左翼文化工作,结识了许多左翼文人,如柳亚子等。他曾以“睛嵋”的笔名,在《创造月刊》、《语丝》等刊物上连续发表介绍奥地利革命儿童文学作家至尔.妙伦的作品《真理的城》等十篇译作。后以《真理的城》为书名结集,署名萤岚,由北新书局出版,1931年该书被国民党当局以“提倡阶级斗争”的罪名,横遭查禁。为此,鲁迅曾在《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现状》一文中,表示了极大愤慨。

1930年11月14日,由于叛徒告密,张采真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在武汉狱中他写下遗书,表示身殉革命事业的决心。12月27日被枪杀于监狱旁,年仅25岁。张采真牺牲后,他生前与之时相过从的民主革命者、诗人柳亚子,怀着沉痛的心情,写下如下悼诗:

霸才无命奈伤神,燕赵悲歌张采真。

愁向睛窗读《饥饿》,汉皋碧血已轮囷。

【打印正文】 【关闭正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