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也叫年节,民间俗称过年。是一年中最隆重盛大的节日。事实上,春节准备工作从腊月初就已开始。清代,官府衙门于腊月二十日封印,停止办公,到次年正月二十开印理事。民间也有“过了腊八就是年”的俗语。民国初年,曾提倡过公历新年,但人们积习久远,无人响应。民国17年(1928年),国民政府曾强令民众在公历元旦那天贴春联、吃饺子、团拜,但未能推行开来,百姓仍依旧过传统年节。
一进腊月,人们开始缝制新衣,碾米磨面,杀猪宰羊,打扫房间,一派繁忙景象。霸州境内流传着一首“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贴“倒酉”(春联);三十,晚上坐一宿”合家欢乐吃饺子的民谣,把敬神和搞卫生、吃喝等过年的准备工作开列出来。腊月三十(小尽二十九)贴春联是一项重要活动,除居丧之家外都贴上大红对联、“福”字、吊钱(也叫挂千)、年画等,以此烘托节日气氛。为数不少的人家倒贴“福”字,寓意“福到了”。农村居丧之家过年不贴对联或贴兰色对联,三年后,才开始贴大红对联,名为“守孝”。
腊月三十(小尽二十九)为除夕日。这天的午饭,也叫年饭,年饭丰盛程度,根据各家的经济条件好坏而有差异,过去穷人过年如过鬼门关,年饭极为简单。主食必有馒头、发糕、年糕等。发糕取“发”意,副食必须有鱼,意在年年有余(鱼)。出外人员都要赶回家中,意在全家团圆。吃团圆饭之前先要敬神祭祖:在堂屋正面供上“金神马”、“天地马”、“财神马”,摆供品、燃香烛,叩拜之后,燃放鞭炮才开始聚餐。
除夕之夜,通霄不眠,各户点烯油灯和蜡烛,通霄不息,全家人坐在一起,包饺子,吃花生、瓜仔、水果聊天,孩子们穿着新衣服提灯玩耍,乡亲们串门闲谈,叫做“守岁”。午夜子时,鞭炮齐鸣,一家人按辈份长幼,依次拜年辞岁,长辈要给未成年晚辈“压岁钱”,之后,全家人吃饺子。正月初一黎明至中午前,亲友邻里间互相登门拜年。过去晚辈给长辈叩头行礼,并说祝福的话,平辈之间打躬作揖,并互道“过年好”或“见面发财”之类的吉祥话。
新中国成立后,年节期间封建迷信活动销声匿迹,其他习俗多有保留。20世纪80年代后期,电视在城乡得到普及。除夕夜举家围坐,观看春节晚会,或打麻将、玩扑克、下棋,娱乐方式多种多样。午夜时分,新年钟声一响,鞭炮齐鸣,欢呼雀跃,迎接新的一年到来。
大年初二,是叫闺女的日子,这一天,出嫁的姑娘带着夫婿和孩子回娘家探望父母。娘家要准备丰盛的酒席款待闺女和姑爷。从初二开始,人们携带礼品,走亲访友,利用年关之际加深亲戚之间的感情,消除之间的隔阂。已定婚的姑娘被接到婆家小住。未婚媳妇要给公婆拜年。婆婆等长辈要给未婚媳妇“长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