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宋辽古战道遗址研究③
冀中地理位置特殊,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又因这里属于平原地貌,地势平缓,多淀洼河流,无险可凭。历史上就出现多次具有军事用途的战道,引起世人关注的有三次。
第一次是民间早有描述与揣测、却发现较晚的宋辽边关战道。本世纪初一经专家论证,就引起广泛影响。因其构筑工程难度大、功能多而被称为“地下长城”。
第二次是抗日战争时期,由于电影《地道战》而引人注目。代表性就是今保定市清苑区的冉庄地道。这里用各种土洞和地窖,逐渐改造成家家通、绕全村的地道网格,设置许多密瞭望孔和暗火力点,可以躲避,也可以打冷枪射击。
第三次可以说间接和冀中相关,就是抗美援朝时期的坑道。有两位曾在冀中坚持抗战的将领杨成武、王耀南,他们把冀中地区挖掘战道的技术引用到朝鲜战场。由于朝鲜属于山地,他们就在原来平原地道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尤其是王耀南,他具有“四绝技”,架桥、布雷、爆破及构筑地道。随着经验的积累,他从起初的马蹄形小坑道,发展到Y形、H形、鸡爪形等多种坑道。据记载,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挖了1250公里的坑道,各种堑壕、交通壕达6240公里。为保护自己、抗击敌人提供了有力保障。
下一条:没有了!